其中,圭表是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日晷是用来测量时间。前者称为圭表,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后者称为日晷,用来测量时间,古时候,人们没有准确计量时间的工具,只能通过太阳升降来判断时间的早晚,正如古言所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1、古代人怎么计时间的?
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仪器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前者称为圭表,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后者称为日晷,用来测量时间,二者统称为太阳钟。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记载,圭表等太阳钟在阴天或夜间就失去效用。为此人们又发明了漏壶和沙漏、油灯钟和蜡烛钟等计时仪器,
漏壶,又称刻漏,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刻漏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
《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几乎与沙漏同时出现了油灯钟和蜡烛钟,油灯钟是把时间刻度标在盛油的玻璃器皿侧面,油的水平线因燃烧消耗而下降,据此可看出时间的流逝。
2、古人是怎么计算时间的,根据什么来判断时辰和年月的?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二十四个小时,每小时有六十分钟,而每分钟有六十秒的时间制度来自西方,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计时工具,但是,在现在的时间制度传入我国之前,我们祖先们依靠的是怎样的时间体系来生活的呢?古时候,人们没有准确计量时间的工具,只能通过太阳升降来判断时间的早晚,正如古言所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百姓按照时辰判断时间,依照太阳的高度,如日上三竿,即太阳升起来离地已有三根竹竿那么高,一般对应现在早上的9-10点钟,用来形容时间不早了,人类最早使用计时仪器的原理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其中,圭表是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日晷是用来测量时间,二者统称为太阳钟。1、关于圭表通俗的说,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过观察记录它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
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圭表通过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来定节令,定回归年或阳历年,通过古人进一步研究计算,他们还总结掌握了二十四节气的圭表日影长度。因此,圭表不但可以用来制定节令,而且还可以用来在历书中排出未来的阳历年以及二十四个二节令的日期,从而为指导广大劳动人民从事农事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圭表的出现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人类有了自己的计时工具,但其功能有限,完全可以确定的时刻只是正午时分。因此,古人在圭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制出计时功能更齐全的计时装置——日晷(guǐ),2、关于日晷日晷,又称“日规”,意思是指太阳的影子,原理依然是通过光的投影来判断时刻。其由一根晷针和带有刻线的晷盘组成,
当太阳的方位发生变动时,晷针在晷盘的投影所指的方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根据长期的观察总结,记录确立了十二个时辰所对应的日影方位并以此来判断时间,例如古时候的“午时三刻”就是指针投影指在日晷盘午时位置的第三个刻度。人类对这项发明的使用长达几千年之久,称得上是计时史上的宝贵结晶,关于这个话题,就先谈到这里啦。
3、古代人是怎么确定每年24节气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