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孟子的资料写着“姬姓,孟氏”,那他是姓姬还是姓孟?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了解我们华夏族的姓氏起源:在秦汉之前我们华夏族,姓和氏是有着不同的含义:姓是代表祖先,而氏是代表子孙。不但孟子的资料有姓有氏,同样孔子也有姓有氏:孔子是子姓,孔氏。孟子的姬姓,代表他是周王室的后代。而孔子的子姓代表他是商王室的后代。姓氏的来源与区别大家都知道,现代人所谓的姓氏,一般代表的就是父系血缘。
在上古时可能开始是没有姓氏的(比如日本大部国民在明治维新时才开始有了姓这么个概念),应该说是同血缘聚形成群落或者说是部落。可能就产生了血缘区分或部落区分的概念。并且古代人一般都迷信天道。我们华夏族的姓的来源,可能是来源于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祖先崇拜。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姓。姓最早或者是部落的名称。
它的作用是区分不同的血缘后代,比如同姓之间不能通婚。还有战争,同族之间互助,区隔氏族首领的选举或继承权等。姓产生后,就世代相传,比较稳定,而氏可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华夏上古八姓华夏族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现在我们华夏族源的姓氏都是来源于这上古八姓,相传黄帝姓姬,因为住在姬水之滨,以水名为姓,黄帝发展了二十五宗,得到姓的有十四支,这十二个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来自姬姓。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喾、尧、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农神后稷等,都是黄帝的后代。后稷承继了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
周初周天子姬发周武王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53个。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演化出来了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4姓的82%。相传炎帝姓姜,因为住在姜水之滨,以水名为姓,姜姓也是今天华夏族的许多姓氏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最重要起源。姜姓在当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史记》开篇说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但是为什么又有一种传统说法说黄帝姓姬,名轩辕?
黄帝姓“姬”还是姓“公孙”,这个问题我个人以为应该是姓“姬”。查了19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历史分册》,里面介绍古史传说中的人物“黄帝”这一条目,只提到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没有提到关于黄帝是否姓“公孙”。吕思勉的《先秦史》讲到五帝事迹、炎黄之争时引用了《国语》、《贾子》(西汉贾谊政论文集)等,都提到黄帝和炎帝出于同一氏族,或说是兄弟。
《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是关于黄帝姓姬、炎帝姓姜的解释。古史学家徐旭生的书《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里有讲到华夏集团的部分。这里特意对于《国语*晋语》里那一段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和炎帝说了一些见解。氏族是当时的社会单位,而氏族的名字和个人的名字在现在常被混淆。
如果一个氏族中有一个人特别烜赫,他死后很可能他的名字就成为氏族的名字。晋代郭璞说“诸言生者,多谓其苗裔,未必是亲所产。”唐代司马贞认为“少典之子”中这个“少典”是国号,不是人名。少典氏与有蟜氏通婚,然后又繁衍出以黄帝为代表的姬姓氏族和以炎帝为代表的姜姓氏族。三国谯周说少典是有熊国国君;西晋皇甫谧说有熊国在河南新郑。
而姬姓的周弃却住在邰。作为姬姓始祖的黄帝陵墓传说在桥山,这个“桥山”为被认为在汉代的阳周县,“阳周”在现在陕北子长县境内。按徐旭生总结综括姬姓发祥于陕西的黄土高原,然后顺着黄河两岸散布于中国北方以及中部地区。总结一下:黄帝一族出于少典氏和有蟜氏,发祥于姬水而另立一氏族,所以以“姬”作为这个新氏族的姓表示这是一个血缘集团。
姬姓的产生和演变发展可以作为黄帝姓姬的佐证。至于为什么司马迁说黄帝姓公孙,其实在《五帝本纪》里他又说过:“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就是说从黄帝到舜和禹都是同姓,但立了不同的国号,以彰显各自光明的德业。南宋的《路史》说“神农同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轩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