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婁」和「要(腰)」是一字分化。「婁」《说文》的解释是「空也」,《说文》收录的「要」的古文,就有「婁」字,「要」其实是「腰」的本字,像「女人双手叉腰」之形,「屢」的常用义——表示频率的副词「屢次、多次」则是一个假借意,那「爪、角、女」构成的「婁」到底该怎么解释。
1、为什么“屡”字是由尸米女构成?是怎么形成的?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答案有点长,没有耐心阅读,可直接拉到后文看【结论】部分。「屢」草书楷化为「屡」首先「屡」其实是「屢」的「草书楷化」,也即「婁」的草书楷化为「娄」,然后类推简化:「屢」——「屡」,「娄」这个草书始见于汉代,民国简化字也收入「娄」字:书影引自:张书岩(1995),《简化字溯源》(语文出版社),页64、150书影引自:李乐毅(1996),《简化字源》(华语教学出版社),页164所以,「屡」字中的偏旁「米」,仅仅只是一个草书楷化而来的抽象符号,不代表任何意义。
因此,要从「屡」的繁体字「屢」来了解其构字意图,「婁」的构字意图「屢」字从「尸」从「婁」,我们先把「尸」放下,搞清楚「婁」的构字意图。「婁」《说文》的解释是「空也」:《说文》:婁,空也,从毌中女,空之意也。一曰:婁,務也,《说文》依据的是篆文字形,将「婁」字构形解释为「毌、中、女」:但其实从更早的西周金文来看:从二「爪(手)」、从「角」、从「女」构件安排如下图所示:所以,《说文》释为「空也」肯定不是造字本义。
那「爪、角、女」构成的「婁」到底该怎么解释?其实,「婁」和「要(腰)」是一字分化,在战国以前二者是一个字,《说文》收录的「要」的古文,就有「婁」字,「要」其实是「腰」的本字,像「女人双手叉腰」之形:引自:许慎,段玉裁,《说文解字》——「要」「女人双手叉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可以表示「搂女腰」,所以,「婁」其实就是「摟」的本字,「角」部用来表声:「爪、女」——双手搂女腰,表示动词「搂」,「角」——从「角」得声,「娄」来纽侯韵,「角」见纽屋韵,古音十分相近。
古文字学家季旭昇在《说文新证》一书中对「婁」的解释:引自:說文新證(福建人民出版社),頁:889所以,「婁」的本义是「搂腰」,引申表示「搂」这个动作,所以,「婁、摟」古今字,《说文》释「婁」为「空也」,并不是造字本义,而是一个假借义,这个假借义的后起字也就是「鏤(镂)空」之「鏤」。「屢」的构字意图那么,表示「搂腰」的「婁」加一个「尸」,也即「屢」字,又该怎么解释呢?宋代徐氏兄弟所著的《说文新附》认为:「屢、婁」是一个字,本义是「屢空」,至于为什么从「尸」?他们说:不知道,
今之婁字,本是屢空字,此字後人所加。从尸,未詳,清代学者郑珍的《说文新附考》认为:「屢」其实是「廔」的讹变,偏旁「广」讹变为「尸」,引自:《说文解字诂林》,第8558页「廔」也「麗廔」,本义其实指的「光透過有孔的窗户」的形貌:引自:许慎,段玉裁,《说文解字》——廔目前对「屢」字构字意图,并没有很好的解释,我们只有先暂时接受「屢」是由「廔」讹变而来。
那么,「屢」的常用义——表示频率的副词「屢次、多次」则是一个假借意,结论最后我们做一个总结,明确回答题主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屡”字是由尸米女构成?是怎么形成的?繁体字「婁」草书楷化为「娄」,然后类推简化,将「屢」简化为「屡」。所以,「屡」字中的「米」只是一个抽象符号,没有什么意义,因此,我们只能从繁体字「婁」入手,来解答这个问题。
繁体字「婁」和「要(腰)」是一字分化,古文字「婁」从「爪(手)」、「女」,「角」声,全字像「双手搂女腰」之形,本义是「搂腰」,「婁、摟」古今字。古老的传世文献《诗经》中,「婁」有用作表示的本义「搂」:《国风·唐风·山有枢》: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根据清代文字学家郑珍说法,「屢(屡)」是「廔」的讹变,「廔」的偏旁「广」讹变为「尸」,在没有更多证据以前,暂时可以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