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后天就是夏至了,按理说过了夏至天气就会越来越热,尤其是到七月中下旬到八月中下旬这段时间,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三伏天,这段时间可谓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又闷热的日子,我们家这里基本温度都会稳定在30度以上。像这几天,五一过后气温明显的上升了,前几天更是有达30度的高温天气,但是没几天气温又开始下滑了一些没有前几天那样热的难受的感觉,但这并不代表最热的日子就这样过去了,可能要一直延续到九月下旬也就是秋分以后,天气可能才会慢慢转凉,没有七八月份那种燥热难忍的感觉,这一年的炎热可能才算真正的过去,所以按照历年的时间来推算,时间基本不会差太多,今年的话大概也是七月中下旬到八月初这十几天的中伏应该是今年最热的时候。
对于三伏天呢,每伏基本都会维持十天左右,三伏加到一起基本会持续大概30天。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头伏,等到第四个庚日的时候基本就是中伏了,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也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节气,但有利也有弊,这段期间同时也是很多地区旱,涝,风灾各种恶劣气候现象最为频繁的时候,就近几年的天气规律来看,降水天气越来越少,我们这里很久都不下雨,就算下雨也就是下毛毛雨,一会就停了,所以大概率今年的三伏天还是会旱多于涝。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三伏天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三伏天就是最热的?
说到三伏,它与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和干支记时方法是相关的伏天与二十节气中的夏至相关,夏至是入伏的参考点,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初伏为十天,中伏为十天或二十天,末伏为十天。中伏是十天或二十天的具体计算方法是: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我国的传统历法其实包括三套方式:一套是传统的夏历(汉历)或农历,一套是二十四节气,还有一套是干支记时法,比如辛亥革命的辛亥就是用的干支历法。
干支法是这样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用天干和地支配在一起,一共有六十种组合: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 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古人在记年、记月、记日、记时除夏历外还采用这六十个干支按顺序周而复始地给年、月、日、时做上标记。人们常说的“八字”就是这样来的,所谓的四柱预测的基础就是干支记时法。今年的三伏日期,今年有四十天伏天我们还是回过来,看看今年的伏天如何算的:2019年夏至为6月21日,日干支为己丑;立秋日为8月8日。
己丑日之后为次日为庚寅日,7月12日为庚戍日,入初伏,这样2019年7月12日~2019年7月21日 为初伏 10 天;2019年7月22日~2019年8月10日 为中伏 20 天;2019年8月11日~2019年8月20日 为末伏 10 天。伏字和含义,火克金,故庚金要藏伏按照天干与五行相配法则:庚属金,而盛夏为火旺之时,火克金,故庚金要藏伏,伏的本意也就是这样来的。
三伏,最早的记载是在《史记》里,有“秦德公二年初伏”的文字,可见在战国时期就有三伏,也就是初伏、中伏、末伏的说法了。三伏天为什么是一年中最热?至于三伏天为什么是一年中最热:每年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应该是地处北半球的中国接收阳光能量最多的一天,但夏至前后并不是一年最热的时候,这就牵涉到一个积热的问题,气温不但与阳光能量有关,还与大气、土壤等积热有关,在夏至前后虽然阳光能量最多,而大气、土壤的积热还不够,等大气、土壤的积热上去了,和阳光能量共同作用,造成三伏天达到炎热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