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姓在百家姓中看不见,因为华夏姓氏早就成千上万了,百家姓容不进啊。最早百家姓课本据传说是出身宋朝,皇帝姓赵,撰写百家姓的第一名,非赵莫属,这就是"赵钱孙李"的由来,百家姓中人口众多的一般总列其中,只要人口普查打印一份名副其实的百家姓并不难。
1、我想问问我姓代,但是百家姓里找不到这个代,只有戴,这是为什么?
存在,就是合理的。很多姓在百家姓中看不见,因为华夏姓氏早就成千上万了,百家姓容不进啊!首先,百家姓大多是大户人家,人多势众,满街一抓一大串,比如张三李四王五等,最早百家姓课本据传说是出身宋朝,皇帝姓赵,撰写百家姓的第一名,非赵莫属,这就是"赵钱孙李"的由来。其次,百家姓中人口众多的一般总列其中,可以绝对说至少前五十、六十甚至至七十大人口姓氏不会漏掉。
至于100位前后会有些许落差,也是有可能的,只要人口普查打印一份名副其实的百家姓并不难。实是不想特意做那样,流传的百家姓,已是传统教科书般习以为常了,人们朗朗上口,押韵顺口,推到重来意义并不大。不管是不是百家姓,人们都一视同仁,都是炎黄子孙,百家姓和千字文,如同唐诗三百首,都是少儿教育识字的课本。与姓氏厚薄丝毫无关,
2、为什么感觉秦朝以前没有姓?
秦朝之前不是没有姓,而是姓、氏分离,通常情况下“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比如楚国是芈姓熊氏,按照“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的原则,我们熟悉的秦宣太后叫芈月,楚怀王叫熊槐,芈月和熊槐是一对亲兄妹。先秦的姓、氏是怎么出现的呢?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姬、姚、姒、妘、妫、妊、姜、赢是上古八大姓,它们中有六个是女字旁,另外两个也包含女字,因为在母系氏族社会母亲要比父亲重要的多,很多人都是只知母亲不知父亲,因此这些人只能跟母姓。
同姓不通婚就是怎么来的,因为在当时同一个姓的人都是血缘关系很近的亲属,另外姓很稳固,通常不会改变。氏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物,也是姓的一个分支,与姓相比,氏的成员较少,但是它可以随着封地、官职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商鞅,商鞅是“公孙氏”,没有功名之前别人叫他“公孙鞅”。到秦国之后称“卫鞅”,这是因为他来自卫国,这时他以“卫国”为氏,
后来变法有功,受封在商邑,这时商邑就成为他的氏,因此称为商鞅。阖闾和夫差是父子,他们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这个家族是姬姓,吴氏。姬姓来源于周朝,创立吴国的吴太伯是周文王的大伯父,周文王姓姬名昌,因此吴太伯也姓姬,阖闾和夫差都是姬姓,又因为他们在吴地,因此成为“吴氏”。这一点与商鞅是一样的,都是以地名为氏,
百里奚也是如此,他原本是齐国没落宗室子弟,因此姓氏与齐国王室一样,姜姓,吕氏。齐国为何是姜姓吕氏呢?因为建立西周后,开国功臣姜子牙受封在齐地建立齐国,从此之后齐国王室都是姜姓吕氏,后来出现田氏代齐一事,齐国的统治权力才落到妫姓田氏手中,大名鼎鼎的齐威王就是妫姓田氏。百里奚最初是姜姓,吕氏,但是他这一支在齐国已经没有任何政治地位,无奈之下只能外出寻找发展空间,最终被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赏识并且提拔他成为一代名相,
后来受封于百里邑,子孙后代就以“百里”为姓。与勾践夫差等人相比,专诸要离只是市井小人,他们到底有没有姓氏已经不可考了,春秋战国虽说是各个阶层大融合的阶段,甚至孔老先生都把原本属于贵族的读书权利分给平民,但是普通人想一步登天有个姓氏还是挺难的,没有点家族底蕴还真不行。因此对于专诸和要离,我们不能老学究似的追究姓氏的问题,
勾践是这些人中的一个另类。勾践这两个字是音译过来的,这个家族是姒姓,勾践原名叫鸠浅,只是在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之前各地文字不同,鸠浅在音译的时候就变成了勾践,后来知道译错了,但是名字只是一个代号,熟悉了之后大家都知道说的是谁,也就没有改的必要了,比如都知道项羽的名字应该是项籍,但是谁又会纠正项羽的叫法呢?总之,先秦不是没有姓,而是先秦时期的姓氏与现在的姓名有很多不同之处,需要我们一一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