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在鸿门宴上,项羽直接斩杀了刘邦,更是毫无困难,也就没有后来的垓下之围了。于是就有了鸿门宴,企图一举斩首刘邦,消除隐患,三、项羽既错失了机会,又失去了道义,鸿门宴作为秦末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产生了几大影响,但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这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刺激。
1、鸿门宴究竟改变了什么?
鸿门宴是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朝后,刘邦、项羽两大集团间争夺天下的一次重大事件,也是两大农民起义军走向公开对抗的标志。巨鹿之战前,项羽与众多起义军首领约定,谁先进入咸阳谁先为王,此后各路大军北上,在赵地与章邯、王离率领的40万秦军决战。正当项羽在巨鹿与章邯军浴血奋战时,刘邦率军避虚就实,攻入函谷关占领了咸阳,并采取了“约法三章”等办法安定民心,
刘邦的做法引起了项羽阵营的警惕,谋士范增一眼看出刘邦绝非平常人,有着不小的志向,所以力劝项羽尽快采取措施解决刘邦,剪除后患。于是就有了鸿门宴,企图一举斩首刘邦,消除隐患,但刘邦最终在张良的谋划下,在卧底项伯和勇士樊哙保护下,有惊无险地逃脱了,从此龙游大海,最终建立了400年基业的大汉王朝。而爱逞个人英雄,心怀妇人之仁的项羽却在四年后兵败垓下,自刎而死,
鸿门宴作为秦末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产生了几大影响:一、项羽对刘邦从警惕、防范转向对抗。鸿门宴前,刘邦只有10万人,项羽有40万人,双方实力差距很大,刘邦虽然志向远大,但碍于实力差距,在机会不利的前提下,只能收敛锋芒,服从项羽的安排。但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这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刺激,项羽对刘邦从早期的防范到企图直接采取置之死地的做法,把双方矛盾公开化,刘邦与项羽从暗中较量走向公开分裂。
二、楚汉争雄,项羽失去了最有利时机,鸿门宴前,刘邦虽然也防范项羽,但没料到项羽会直接摊牌。所以如果项羽仰仗兵强马壮,突然向刘邦发起攻击,那么刘邦将被一击而溃,很难东山再起,或在鸿门宴上,项羽直接斩杀了刘邦,更是毫无困难,也就没有后来的垓下之围了。可项羽原本怒火冲天,却被张良的一席话说的哑口无言,还把己方卧底曹无伤抖了出来,
这哪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所为?三、项羽既错失了机会,又失去了道义。刘邦经此一事,回去后立即韬光养晦,迅速回到封地汉中,并烧毁栈道表示诚服,进一步痳痹项羽,此外,项羽以楚霸王自称,大肆分封义军首领,却又弄出个鸿门宴来,让天下诸侯寒心。万一哪天项羽不高兴,岂不人人自危,所以鸿门宴不但没有成果,还产生了副作用,连项羽帐下的人才也纷纷离他而去。
2、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鸿门宴”?
“鸿门宴”,最为有名的莫过于鸿门宴,其中的曲折自古到今几乎人人耳熟能详,里面的人物也是张口即来,但多数是围绕着刘邦与项羽,这两位主要人物而去感叹的。而降类似樊哙,张良,范增,项庄等人的描绘不多,只充当了配角,其实,在鸿门宴之中,就是因为配角恰到好处的精彩出场,在本该畅享美酒佳肴的短暂瞬间之中,如同一幕幕毫不停息又精彩绝伦的曲目刹那间爆发,其中的凶险只在一呼一吸之间便已辗转数回,将鸿门宴暗含其中的权谋,角逐,心智比拼等等一一展现出来,更让鸿门宴的大名流淌千年。
那么,还有没有类似的酒宴或者鸿门宴之中有反客为主的情节出现,或者是酒宴结束之后,再次向后延展而出的鸿门宴呢?历史上的确也发生过!比如,在吕后当政时期,吕后宴请吕氏子弟和刘氏子弟,此时的情景大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吕氏强势,刘氏弱势可又不服。其中刘氏的代表就是齐王刘肥之子刘章,吕后发起这场酒宴目的不得而知。
或许是为了炫耀吕氏子弟在朝中的势力,或许是为了缓和刘氏子弟与吕氏子弟之间的微妙关系,从结果上看的话,应该后者的成分多一些。不然的话,刘章只能是血溅当场,大致的情景是这样的,吕后遍邀刘氏和吕氏子弟,在一处宫殿之中宴饮,还未开席,朱虚侯刘章向吕后请命,希望成为此场宴会的监酒令,说白了,监酒令就是保证大家喝好吃好的情况下,使得宴会得以在欢快祥和的氛围之中结束,根本没有什么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