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不同俗,北方的端午节很有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风俗,以河北保定为例。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流传与中国以及受中国古代影响的属国地界,比如现如今的韩国,受汉文化影响的很多地方都有端午节的习俗传统,端午节早上用新采的艾叶泡水洗脸的习俗,具说可以用艾叶的香气驱蚊子、虫蚁、蠓虫、去野外不会被蚊虫叮咬。
1、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习俗有哪些?
说起端午节,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知道,就是吃粽子,纪念屈原。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不然,题主也不会提出这个问题了,这个问答题的关键词是“端午节”极其“来源”与“习俗”,而这里面的关键词又是“端午”。读者不禁会问:“端午”怎么会成了这个节日?“端午节”又是根据什么来的?又有哪些习俗呢?笔者根据有关资料解读如下:一、“端午”的本义,
“端”字本义是“正”,也有“初”义,而“午”字的本义是“中”。午时就是正中之正即“中正”,“端午”就是“中正”。“中正”属于纪元通用的天干地支,其中仲夏的午月午日是飞龙在天,是龙星,正处在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的位置,又“得中”,又“得正”,这是天象,古人认为“端午”这天是“中正”之日,是大吉大利的日子,
应该说,“中正”这一天象才是“端午”的本义。二、“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来源于古人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仲夏的端午日,是天象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的龙星,处于全年365天最“正中”的位置,被称之为“飞龙在天”,这一“飞龙在天”就成了“端午节”的来源。这一说,涵盖了古老天象中的星象文化和人文哲学等各个方面,具有高深而丰厚的文化内蕴,
古人为了祭拜“飞龙在天”,就把“端午”这天定为一个节日,叫了“端午节”,“端午”这一天就是用来祭拜龙的节日,这就是“端午节”名字的来源,也是它的本义:古人对天象中的龙星的崇拜。三、“端午节”的引申义,“端午节”本来是古人创建的一个节日。其本义是对“飞龙在天”的天象中的龙星的崇拜,后演变成膜拜祭祀龙祖(龙图腾)、祈福驱邪的人文节日,
到了战国时期,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内容,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因他是在五月初五跳进汨罗江自尽的,从此,人们亦将“端午节”这天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后来,又增添了些纪念内容,如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等,也就是说,从“端午节”崇拜“飞龙在天”龙星的自然天象文化,到择吉日祭祀膜拜龙祖、祈福驱邪、再增添对历史人物屈原等人的纪念等等的人文文化,使“端午节”内容与意义引申、演变的更加丰富多彩了。
四、“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从自然文化演化为人文文化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例如先是龙舟竞渡,后是划龙船和吃粽子等等,以前,在端午节这天,南方在江河中举行盛大的祭图腾活动,在水面上,人们手敲着鼓,挥着旗,把独木舟排成龙形竞渡,共同祭拜龙神,就这样,逐渐地形成了南方龙舟竞赛的习俗,每当端午节这天,南方就会举行划船比赛。
粽子最初是端午节用来祭龙拜祖的贡品,到了晋代时,既当贡品,又可食用了,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了端午节这天普遍的必须食用的食品,还形成了南北不同的粽子味道,南方偏辣,北方偏甜香,综上所述,“端午节”来源于古人对天象中天星的崇拜。然后,从对上古时代龙图腾的祭祀开始,一步步地演化,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今天的“端午节”文化,
2、中国北方端午节的历史风俗有哪些?
百里不同俗,北方的端午节很有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风俗,以河北保定为例:1,包粽子: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备好粽子叶、糯米、蜜枣、花生豆等等,临近端午节,就会包出一大锅粽子,全家享用。并且,还会分给邻居、亲朋好友等等,共同品尝,2,插艾枝:临近端午节期间,人们往往会在门口放上艾枝,十来个艾枝捆成一束,或插或挂,取其避邪之意。
而且,艾叶的淡淡芳香,也有驱蚊避蚊之效果,3,端午节早上给儿童手腕和脖子上系五彩线的习俗,男左女右。五色象征五行,金木水火土,东南西北中,五方神圣,保孩子平安长寿健康成长,儿童手脖或脚脖的五彩线不可以随便弄断丢弃,要在下雨天丢入河里顺水冲走,寓意带走一切灾祸,孩子自此平安快乐成长,4,端午节早上用新采的艾叶泡水洗脸的习俗,具说可以用艾叶的香气驱蚊子、虫蚁、蠓虫、去野外不会被蚊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