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这样排名的依据是什么。这并不妨碍其排名非常靠后,因为从前四名的排位,我们就能看得出来,当时的《百家姓》并不完全是按照人口来排的,其政治意味更加浓厚,而刘姓如此靠后也恰恰来自于政治原因,”那么,这个没有留下姓名的书生,为什么要那样排序,把“赵钱孙李”排在最前面。
1、百家姓为什么柴姓靠后,赵匡胤不是优待柴家吗?
柴姓为什么排后?因为柴姓人口比较少,名人也不多。宋太祖立誓会善待柴氏后代,柴氏在宋朝的地位怎么样呢?柴氏虽然丢了江山,但因为宋太宗赵匡胤赐给柴氏丹书铁卷,并立下碑文要善待柴氏,基本上宋朝的帝王都严格遵循了赵匡胤的遗旨,就算柴氏后人在宋朝谋反叛变,也不会被问罪满族,最多把主谋赐死,可以说这柴氏在宋朝虽然没有实权,但在社会地位上,不比皇族低,甚至比起皇族的风险还要小很多。
宋太宗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就黄袍加身登基为帝,这年幼的周恭帝只能恭恭敬敬把帝位禅让给赵匡胤,赵匡胤也没有对周恭帝赶尽杀绝,毕竟当时周恭帝也才7岁,而且人家政治觉悟多高,知道弄不过赵匡胤,直接退位交出权力,搞得赵匡胤这个曾经后周的重臣都有点不好意思,最后赵匡胤将周恭帝降为郑王,并赐予他丹书铁券,将他迁往房州。
而周恭帝其他的兄弟,因为年幼,赵匡胤也没有诛杀他们,而是都把他们送给功臣做养子,这些皇子在宋朝或是建功立业,或是安享富贵,也都得到善终,总体上来说赵匡胤对后周皇族的待遇还算仁厚,再加上他留给周恭帝的护身符丹书铁券,虽说昔日柴氏皇族的身份已不复存在,但至少柴氏一族都性命无忧。不过毕竟周恭帝是前朝的帝王,赵匡胤对柴氏还是有防范之心,因此他才会将周恭帝迁去房州,
这个房州就是历史上唐中宗李显流放时待过的地方,李显在房州之时,那叫生活一个苦,可以想象房州这个地方生活条件有多差,周恭帝到了房州,刚过及笄之年就病逝,虽说周恭帝没有死于赵匡胤对他的政治清算,但最后他也年纪轻轻客死他乡,还是没有逃过亡国之君的悲惨下场。周恭帝的早逝让赵匡胤愧疚不已,不久后他就立下石碑,上面写明柴氏一族在宋朝世袭罔替爵位,就算柴氏一族有人犯罪,小罪就免除,大罪视情况减刑,如果是谋反的死罪,除了赐死当事人,不得牵连其他柴氏之人,而且只能赐自尽,不得用斩首这样的极刑对待,
等于说这柴氏有护身符丹书铁券不说,没事救个把几个柴氏之人,就算这丹书铁券没得用了,他们柴氏之人也不怕在宋朝被问罪处死。而且赵匡胤的遗旨表明,在宋朝不管谁是帝王,他们都是铁打的王爷,富贵荣华享受不尽,社会地位上可以匹敌宋朝皇族,而且人家还不用担风险,就算柴氏之人可劲作死,不过就是作死自己,绝不会连累家族之人。
2、全国刘姓近7000万,为何在《百家姓》中排名却很靠后?
全国刘姓人口接近7000万,排在中国人口的第四位,但是在我们所流行的《百家姓》版本中,刘姓的排名却仅仅在252位,这就显得比较奇怪了,原来,我们现在常提到的这个版本的《百家姓》,并不是近现代形成的,而是形成于北宋初年的吴越地区,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赵钱孙李”会排在前四位了。赵是宋朝的国姓,而钱则是吴越王的姓,孙姓则来自于吴越王正妃,而李姓恰恰是南唐国主的姓氏,
事实上,在宋朝,刘姓人口依旧可以排在第四位,约为360万,占全宋朝人口的4.7%。但是这并不妨碍其排名非常靠后,因为从前四名的排位,我们就能看得出来,当时的《百家姓》并不完全是按照人口来排的,其政治意味更加浓厚,而刘姓如此靠后也恰恰来自于政治原因,北宋的政权来自于后周的“禅让”,而后周的政权则来自于后周太祖灭后汉而建国,可见,周与汉是对立的,而北宋既受后周的“禅让”,自然要有个“继承”的样子,所以这个对立也是继承下来的,再加上这时候还有个后汉的“遗留”——北汉,而后汉、北汉的君主都是姓刘的,宋汉之仇避免不了。
3、百家姓为什么“赵”、“钱”、“孙”排在前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