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在四川的分布四川各地都有一些“客家人”。四川客家人分布图据不完全的统计,今四川的客家方言岛主要有,最早记录客家人的官府是四川,客家话以前就叫广东话,客家人以前被称为粤人,如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不少客家人响应官府的号召,自愿或强迫的大规模迁到四川,当时的官府把他们记载为粤人,他们的语言就叫被称为广东话,或者叫做土广东话,客家人也被称为土广东。
1、明末清初大量湖广人士移居四川,听说广东客家人四川聚居地,究竟有哪几个?
谢邀。本文根据相关史料,粗略谈谈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移民后裔分布,以及客家人在四川的分布情况,今四川人,主要是历代汉族移民后裔。从秦统一巴蜀开始,历史上有多次移汉民入蜀,屡见于典籍,因为两次主要的战乱,四川人口几乎损失殆尽,上古、中古时期移民后裔的详情今已不明,较详的是明清两代移民后裔的资料,影响最大的是清代的“湖广填四川”。
一、明代移民及其后裔广安蒲氏家族先祖于元末入蜀,定居于广安,经过明代的发展,其家族已经较大,特别是一族人中,在明清两代曾产生过三名进士。光绪《崇庆县志》记载,县人中“半属流寓”,即大体有一半是清移民及其后裔;那么另一半即为清以前在蜀者,其中有许多是明移民后裔,成都所辖的蒲江县在1985年文物普查时,搜集到162个家族的墓碑和家谱资料,其中在明代就定居蒲江的有68族(唐宋时期即居蒲江的2姓、元代即居蒲江的3姓、明代迁入的63姓),占调查数的42%;清初从邻近县迁入的有60族(其中洪雅县2族、名山县9族、丹棱县4族、眉山县2族、雅安县4族、天全县8族、新津县1族、荣昌县1族、荥经县1族),占37%,这些人大都也是四川明代土著,即明代四川土著后裔占共占70%以上;清代从湖广(即今湖南、湖北)、广东移入的有34族(其中湖广32族、广东2族),占21%。
洪雅现存最老的族谱12,其中有9谱为明初入川,明末蒲江知县朱蕴锣在张献忠攻城时战死,事见于《明史》,其二子的后裔众多。清代在蒲江寿安有一叫朱水碾的地方,便是其后裔较集中居住的地区之一,忠县邓氏,其先祖邓世鸾于明洪武二年入蜀,到1982年人口普查时,其后裔达3822户、15963人;明初入蜀的乐大银,到1982年人口普查时,其后裔达867户、3901人。
忠县的刘氏,共22支家族,其中明代以前的土著1支、迁入21支(其中明朝迁入13家、清朝迁入8家),到1982年人口普查时,共有12448户、51080人,可略见明代移民姓氏及其地理分布特征。二、清代移民及其后裔今川人大多数为清代移民的后裔,
清代移民入川约始于顺治十六年(1659),历时约150余年而止。清朝廷动用官府力量,采用强迫与自愿相结合、采用给土地、给优惠的多种政策、多种方式,调动了数百万移民入川,其中仅康熙年间的移民就有100多万人。当时的移民路线主要有水陆两线:水路逆长江、汉水入川;陆路从川陕道、云贵道入川,
从移民的类别上看,大多数是自愿、自发入川。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成都警务登记资料,时成都人的祖籍为:湖广籍为25%;河南、山东籍为5%;陕西籍为10%;云贵籍为15%;江西籍为15%;安徽籍为5%;江浙籍为10%;广东广西籍为10%;福建、山西、甘肃籍共占5%,几乎全都是清代以来的移民后裔,
民国《金堂县续志》载:县人中原籍为楚省者占37%,粤省者占20%,闽省者占15%,其余各省占20%。大体可代表清代移民中省籍的比例,今四川各地农村,清代移民后裔仍较普遍地集中居住,往往一个村以某一大姓为主,一个乡以几个大姓为主,有的甚至在一个县中也是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