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有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路人不清楚的是,年轻人过传统节日有什么目的,汉族的传统重大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各自有着丰富的风俗和文化涵义,寄托着汉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汉族认为黄色为五色中最高贵,代表中央,因此汉族古代皇帝均尊黄色为正色,汉族的服装、建筑、用具等尊崇黄色。
1、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现在由政府所认可的传统节日,也就是法定节日当中的除夕、春节、清明、端午节和中秋节这四个节日,毫无疑问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节日,影响比较广但还没有纳入到法定节日当中的还有春节之后的元霄节。中国地域辽阔,民族又较多,各地民俗还存在差异,有些传统节日的影响范围有限,可能仅局限在某些地方的民间,譬如农历的六月初六和十月初一,这两个传统意义上的节日在中原地区的民间,还是有很多人是很重视的。
尤其是农历十月初一,它和清明节形成一前一后两个祭祀祖先的日子,清明节在每年的上半年,而农历的十月初一在下半年。两个节日前后,相差不到几个月的时间,特别是农历的十月初一,也是农闲的时候,人们利用这难得清闲的时间,为祖先们上供香、放鞭炮和烧纸钱,目的就是带领晚辈子孙们,让Te们清楚Te们是从哪里来,最终还需到哪里去这样一个道理。
民间这也是文化传承,不懂得祭祀祖先,不知道个人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不是没有文化知识,也可能是白痴一个。年轻人为了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现在可以上网查询,路人不清楚的是,年轻人过传统节日有什么目的?仅仅是为了过节而过节,就没有多少意思。还必须弄清楚每个传统节日所隐含的内在文化意义,比如说现在人们过的端午节,那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在民间所兴起的一个节日。
楚人屈原看到国破山河在,大好河山被他国所占领,个人回天无力、乏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的那一天,纵身一跃跳进了汨罗江,自杀殉国。屈原的爱国精神,被历代人们所称颂,所呕歌,中国人所过的传统节日,其文化意义大于节日的表面现象。每一个节日的设定都有其深刻的文化意义,人们在过节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吃上一顿好饭菜,大人孩子换上新的衣服,
以春节为例,进入到农历的腊月以后,民间就有到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的习俗。本博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介绍的就是腊八粥的来历,并且以此时间点开始了所谓的年味越来越重,二十三过小年,主要活动祭灶爷。二十四扫房子,打扫环境卫生,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年猪,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画画,也就是贴春联,二十九烧黄酒,三十捏鼻就是包饺子。
这些民间活动说明人们对过年的重视程度,春节期间的张灯结彩,舞龙舞狮,还有大年初一黎明前家家户户此起彼落的炮竹声,将过节的气氛推向高潮,随着改革开放,国门的敞开,外来文化的侵入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开始的。极少数年轻人缺乏文化自信,崇洋媚外,对自己的传统节日不以为然,反而沽名钓誉去过所谓的洋节,已经引起不少具有民族情怀的人们所担忧,
2、汉族的由来及风俗习惯有哪些?
一.汉族的来源就史料记载,汉族是起源于中国北方的远古的华夏部落,为当代中国主要民族。汉族的起源是多元的,其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既有主源又有支源,它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国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又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国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成华夏民族的阶段,最后形成于汉代。“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
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在汉朝,形成自称为汉人的“文化共同体”,并沿用至今,即广义的汉人,汉族又被称为汉人、华人,唐人、秦人、桃花石。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经过长期历史发展,是中国的主体民族,逐渐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二.汉族的风俗习惯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
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年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古代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