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到十五岁许嫁时,也要举行笄礼并加字,供朋友呼唤。古人加字的主要目的是尊重父母给自己起的“名”,不让别人随便叫,说明自己已经成人,希望同辈或晚辈尊重自己,称呼自己的“字”。当然,“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底层的丫鬟奴婢,不要说字了,甚至连名都没有,有的取个动物名就完事了。如《红楼梦》里贾母的丫鬟叫鸳鸯,林黛玉的丫鬟叫紫娟。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长对少,上对下,或自己谦称的称呼。平辈之间,通常用“字”互称,但在非常熟悉的人之间,也可以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他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但要注意的是,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卑对尊的呼唤时,一般用“字”,绝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逆不道”,我国古代就有“避讳”制度,一旦违反,可能带来杀身之祸。
看看,古人生活真不容易,连叫个名字,都可能掉脑袋,太恐怖了。不像我们现代人,小媳妇叫公公老头子,公公还喜上眉梢,疼爱有加。这事搁在古代是绝对不允许的,如果小媳妇一不小心说漏嘴,就得家规侍候,轻则下跪,重则鞭笞,而且要给公公赔礼道歉。另外,古代人除名和字外,还有“号”。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可以反应人的情趣,品性,籍贯以及阅历等。
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号的实用性确实非常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杜牧《樊川文集》、杜甫《杜工部文集》等。一般来说,如果别人有号,就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是称其号,以表尊重。这跟当代有些人不管遇到什么人都喜欢随口叫人家老板不同,古人内心比较单纯,比较礼貌,称呼别人号是发自肺腑的尊重,他们往往是被称呼人的超级粉丝,否则怎么可能连称呼对方的“字”都觉得不礼貌呢?总之,在古代名字号是一个人的称呼,也是一个人道德品格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领导在大小场合都不直接呼某下属姓名,而只称其职位,是对此人有意见吗?
领导在大小场合都不直接呼某下属姓名,而只称其职位,是对此人有意见吗?没人知道领导对此人是否有意见,因为我们都没有见过你领导,我们都不知道你们领导是怎么想的。直呼其名有可能是更为亲切,也有可能是对某件事情不满,也有可能他就是这个习惯。所以说要想判断领导是否有意见,你就需要回忆领导的做事风格,如果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领导从来不直呼某人的姓名,如果是直呼其名都是不满的话,那么这一次80%是有意见。
相反,以往领导就经常直呼其名,事后发现并没有什么大碍,那就说明直呼其名并没有什么意见。观察你身边同事的行为,在职场中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只有经常观察一些细节,你才能够形成自己的判断,否则遇到领导的某些行为,你很难确认这背后的含义。在这里教给大家一个方法,制定基准线,观察你的同事领导,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
我有一次给大老板汇报PPT,讲了10分钟我就发现大事不好,因为老板一直低着头看手机,也不和我互动,也不看屏幕。按以往经验来看,每次老板出现这种行为的时候,都是要发飙的前奏,果不其然,我讲完之后,老板才刚刚开始,让我将PPT调整到他感兴趣的那一页,然后就从头骂到尾。在职场中为了正确的判断你当下所遇到的职业发展问题,就需要你多观察身边的事,身边的人。
但不要立刻做出判断,相反要在充分观察和互动之后,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你要随时观察同事,留意他们在不同环境下的典型行为。要注意他们的说话方式,穿衣风格,行为举止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一段时间后,每个人的模式就会显现出来,并为以后的观察形成一条“基准线”。对于偏离基准线的行为,你要仔细分析,因为它非常能说明问题。
之前我的领导和我说过一句话,如果一个人突然在朋友圈经常发布各类文章。大概率说这个人最近工作有想法,或者是不在状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茶余饭后,也会经常八卦一下那个某某最近朋友圈都在发了些什么,是不是最近工作量不饱和,或者最近有啥异动?其实我们一直在观察,只不过没有将其建立体系化。你还可以为电话会议,电子邮件以及其他活动设立一条基准线。
有些人在团队的电话会议中很自由地分享自己的想法、观点和问题,而有些人则更倾向于保留自己的想法,除非明确提到他。有些人会迅速回复每一封邮件,有些人则很多天之后才会回复。我之前的领导就是这样一个人,每一封邮件回复的非常快。如果哪一封邮件他迟迟没有回复,那么你就要考虑到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导致他没有回复。我的一个同事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在会上的时候,领导明确训斥他,这样的邮件以后不要发给我,你让我怎么回?你看,不是他没有看到,偏离基准线的事情一定是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