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最有灵性的东西,除此之外,龟还是玄武这种神物。所以古人认为龟具有沟通天地的本领,所以用龟甲来占卜是不二之选。一说龟甲,现代人们也许就以为是乌龟背上那层厚实的半球形的甲壳. 其实,占卜用的所谓"龟甲",大部分是指龟肚子下面的腹甲,而不是背上的背壳甲。中国远古时代占卜之风很盛,从捕龟、杀龟到剖龟甲、打磨等等形成了一条比较完备的流程,据说其中以杀龟的过程最为残酷。
一种比较通用的方式是将抓来的龟用重物紧紧压住,让它动弹不得,然后在其尾部用火烧灼,缩在龟甲里的龟疼痛难忍,便会不顾一切地从甲壳里窜出来,留下一个空壳。龟甲经过一系列的清理后,被制成平整的,大小合适,表面光滑的甲板,就可以用来占卜了。据《史记·龟策列传》记载,裂纹的不同部分,则分别称作「身」「首」「足」「内」「外」。
甲骨裂纹的情形不同,这些部位处于的状态也就不同。如竖纹的「首」向外倾斜,称为「首仰」;竖纹的「足」端较长,称为「足开」;横纹较短称「有内无外」;横纹平直称「内外相应」;横纹自内端向外端下垂称「内高外下」……这些状态都意味着卜问之事的吉凶。所以,要想得到吉兆似乎不易。从甲骨文的记录来看,古人存在一事三卜、一事多卜的传统。
只要你对兆坼的形态存在疑虑,或者不想接受某次占卜的结果,那就再来一次。占卜之时龟甲灼烧发出的声音理解为神灵在传达旨意。占卜之后,还要把这次占卜的有关情况记录在坼兆旁边,这些记录占卜的文字叫作“卜辞”。如果所占卜的内容有关外交,打仗、祭祀等重要的军国大事,在龟甲冷却之后,就由祭司,酋长,国王,皇帝等权威人士,对上面的裂纹进行权威解读,根据形状纹路的走向来判断吉凶祸福。
古人是如何用龟甲进行占卜的?怎么解读卜甲卜骨?
甲骨文,材料既有龟甲,也有牛、鹿、马、猪、羊等兽骨。既然只问龟甲,兽骨我就不说了。要用龟甲占卜,先得有龟。商王朝怎样获得龟甲?当时北方不产龟,主要是靠南方长江流域的各诸侯方国进贡。不少卜辞是关于问南方有没有龟可进贡的,《尚书》、《诗经》、《竹书纪年》、《史记》都有南方贡龟的记载。有了龟,得杀龟。《周礼》有一句话,“取龟用秋时,攻龟用春时”,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攻龟是杀龟,也有人认为取龟才是杀龟,攻龟是在整治龟甲。
总之,龟甲要用于占卜,得先把龟杀掉,内脏掏空。龟甲是背甲和腹甲连在一起的,杀龟之后,需要锯开。龟前后脚之间的甲桥留在腹甲上,再把外缘锯掉。背甲从中脊锯成两半。龟甲上的胶质鳞片得刮掉。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也稍微磨一下,挫一下,打磨得圆润一点,留着正式时候用。到这时候,光滑平整的龟甲可以算做合格的占卜材料了。
好了,这一天,国君要打仗,得打个卦。到库房里取出一片龟甲来,然后怎么整?直接烧?错了。得先用锥子或凿子在龟甲上钻眼。少的几个,多的几十上百个。锥子扎的眼是圆形的,凿子凿的眼是椭圆形的。后来的学者经过研究,可以通过这些小孔的形状和位置判断这块甲骨上面的字大致是在商王朝的哪个时期刻的,很了不起。钻眼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龟甲变薄,灼烧的时候容易裂开。
怎么个灼烧法?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不是放在火上烤,而是用点燃的硬木枝去灼钻出的那些小孔。这样一灼,龟甲就伴随着“bobo”的声音而裂出一条条纹路了。这些纹路,就是占卜师孜孜以求的神的启示。根据它们的走向、长短、多少,占卜师对国家大事做出吉或凶的预言。预言完了,得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上龟甲。那叫卜辞。刻刀一般是青铜做成的,很容易就能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