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并不是固定的,它以清明节气为主,清明节气是哪一天,清明节就是哪一天。清明节是按农历来定,但不是按阴历来定,自古就有清明节,为何我感觉清明节是按照阳历算的而非阴历,我国民间使用的的农历包含了阳历和阴历,农历就是阴阳历的合历,有人对农历,阳历,阴历,公历总是分不清弄不明,所以常弄糊涂了,以为农历就是阴历,阳历就是公历,农历是我国特有的,公历就是外国的,进口的,是舶来品,这样理解是有错误不对之处的。
1、清明节为什么过的是阳历而不是农历,传统节日不是应该过农历的吗?
我国民间使用的的农历包含了阳历和阴历,农历就是阴阳历的合历,有人对农历,阳历,阴历,公历总是分不清弄不明,所以常弄糊涂了,以为农历就是阴历,阳历就是公历,农历是我国特有的,公历就是外国的,进口的,是舶来品,这样理解是有错误不对之处的。我国历来重视对天文地理的观察和考究,在几千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夏历“那时对日月的运行规律就有所掌握,只是无法做到今天这样详细完备精确而已,
阴阳历的叫法,也是我国的传说特色。以太阳为的阳,月亮为阴,以太阳运动变化规律而创造设计了二十四节气,这就是农历中的阳历,也即是说,农历使用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观察太阳运行规律而得来的,不是以月亮运行规律而得,所以二十四节气与阴历没必然的联系关系,是阴历硬要往二十四节气靠拢经阳历上凑的。阴历就是以月亮朔望圆缺盈亏变化规律而制定的历法,体现的是月变规律,朔必是初一,望是十五,
古人习惯于用阴历记日月,因为更形象,体现月变更明显易识,而轻了阳历,只在年季变上重阳历以利于农事,故而传统节日多以阴历定之。阳历重年,体现了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反映了冷热寒暑,农耕必得依阳历,但平时又习惯用阴历,阴阳历是有很大差别的,作用不同,计法不同,但又要拉近,只好让阴历就阳历了,所以阴历要闰月,19年要七闰,
2、既然清明节是按农历来定,为什么每年总是阳历的4月4号或5号呢?
高大上的复杂解释估计不是题主想要的答案。我来简述一下:农历不等于阴历,清明节是按农历来定,但不是按阴历来定。我们看到的初一十五那是阴历法则(月亮规律),所以我们的农历从表面上看是阴历,或者说主线是阴历,但是,农历同时兼顾保留了二十四节气,这是阳历法则(太阳规律)。所以农历是阴阳合历,清明属于二十四节气,节气是按太阳规律确定的,所以对于初一十五的阴历法则来说是不固定日期的。
3、清明祭祖,百善孝为先,有哪些习俗?清明节为什么不固定日期?
老人说:今年“清明逢戊子,上坟不填土”,是什么意思呢?“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清明,注定是一座幽长幽长的桥,一头是故亲,一头是思念,烟茫茫,雨茫茫,思亲忧断肠,清明,是纪念,是缅怀,在这万物蓬勃之春,低头是过往,抬头是希望。清明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五个节气,和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并不是固定的,它以清明节气为主,清明节气是哪一天,清明节就是哪一天。今年的清明交节时间是农历的三月初五凌晨3点20分,也就十二时辰中的寅时,在《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此时太阳黄经达到15度,阴气衰退,生气旺盛,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反应中国古人需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讲求顺应天时又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古人将每个节气分为三候,用来描述节气物候特征,清明节气三候为: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清明节气的第一个五天,作为暮春时节的桐花开始盛开;第二个五天喜阴的田鼠回到洞中喜阳的鸟儿在山野田间鸣叫,提醒人们不误农时;第三个五天下雨也能看见彩虹了,
清明节气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农谚有“清明前五天不早,清明后五天不晚”的说法,意思是说高粱要在清明前后种植,提前五天种不早,之后5天种也不晚。还有农谚说“高粱早播秸秆硬,谷子早播多发病,”,高粱可以早播,但是,谷子不可以,播种早了病害多,还有农谚说“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意思是说,清明节气前后要给越冬作物和早春种植的作物浇水施肥,充足的水份容易培育出壮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