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辈人的名字里都用相应的“某”字,即代表这些人都是某字辈的。只要有家谱的家庭,全部男丁基本都是牌字论辈地往下传,这也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家谱其实也提示着后人对先人,要有思念前辈的养育之心,和鞭策子子孙孙都要发杨光大,循环渐进的作用,字辈是宗族非常重要的表征,宗族字辈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整合宗族的功能,使族人能够清楚自己在族中的地位,明白长幼尊卑的伦常之分,同时也能够区分同姓的不同宗族。
1、你的名字是按照家谱备份来取的吗?
家谱:在立谱时便确立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分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分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一般取吉利的话语或者族训、励志词句作为辈分的字。同辈人的名字里都用相应的“某”字,即代表这些人都是某字辈的,这样传承下去,有利于迁徙分布的族人寻根。也有利于大家通过辈分称谓,如叔叔伯伯侄子玄孙等等,只要有家谱的家庭,全部男丁基本都是牌字论辈地往下传,这也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家谱其实也提示着后人对先人,要有思念前辈的养育之心,和鞭策子子孙孙都要发杨光大,循环渐进的作用。
所以我为我们的中华民族文化感到自豪,我老家在城郊区,在我村子有三千多口人,八百多户人家,我的姓氏在我们村中是最大姓氏,现有人口近两千多人,也算是大户大姓,据老人言传我们家族是在明朝时从金陵(现在南京)迁移过来的,旧家谱在“文革”时损坏太遗憾。全村现有活人九辈数,有如下:中间字、生、爷爷这辈只用姓.字,姓十字两个字、得、第三辈“进”字辈、佐、占、永、玉、都是按家谱中规则备份来起名字的,
2、不知道始迁祖的名字,怎样修缮家谱?
修缮家谱是家族的延伸发展史。学史以明智,鉴往而知来,修缮家谱,挖掘历史,为的是家国一体,传承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不知道始迁祖名字情况下,如果没有确凿证据,可以暂放一边,把已经确认的先编写好,继续查考,特别是同姓同宗的热心谱诸人士。我们的先祖仅留给灯号金墩,从兴化跑反而来,连几个古墓是谁都是个迷,己有数代没有什么打理,仅听外姓一老翁说过是我们的祖先,还是当时朝里武官。
于是我在九七年起先后多次在莆田涵江访亲查祖,唯一的收获是元未明初确有一黄氏迁居我处。但是和先祖的祖居,墓葬对不上号,后来在宗亲联谊会牵引下,通过同是金墩的宗亲努力查访,终于知道我们的祖先黄光升。根据爪哇岛、南安杏塘、晋江潘湖,惠安隹炎等多处古谱记载:明朝户刑二部尚书黄光升季子慎吾公乔棠在明嘉靖年间定居怕新堂,
3、家族辈分排序和取名时关于辈分的讲究到底是怎么来的?
题主说的应该是字辈。如果要论到字辈最早的起源,应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昭穆制”,昭穆制规定“父昭子穆”,父为昭、子为穆,不断循环,但仅限父子,此后随着时间的发展,汉代至隋唐时期,是字辈逐渐形成时期,此时字辈开始扩展至同祖兄弟之间使用,如东晋陈郡谢氏谢安二子,谢瑶、谢琰,均从“玉”旁。至宋代,字辈才逐渐完善,而标志就是赵匡胤为其兄弟三人每支拟定字辈;明代朱元璋时继续采用,为其二十多个儿子和侄孙分别拟定二十字字辈,
4、有家谱的一定要按家谱起名吗?
可以明确的说,并不一定。字辈是宗族非常重要的表征,宗族字辈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整合宗族的功能,使族人能够清楚自己在族中的地位,明白长幼尊卑的伦常之分,同时也能够区分同姓的不同宗族,所以有些宗族对字辈起名这一规定执行的非常严格,如孔氏,孔氏家谱中记载有《孔氏行辈告示》:“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所开列行辈,取名训字。
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即不按字辈起名则采取禁止入谱的严厉措施。但这一规定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宗族,普通宗族执行的并不是很严格,不按照字辈起名的名人历史上确实不少,如开国将领王近山、王建安等均不是按字辈起名,当然,也有一种情况,即对外使用一个名字,但在入谱时仍然按照谱名入谱,如前述王近山谱名王文善,还有近代建筑大师贝聿铭,谱名“贝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