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杀子是为了积累政治资本↑ 成都侯王况更是直接被废为庶人!同时,汉哀帝母亲丁太后的丁家开始起飞,他的皇后傅皇后也开始提拔娘家人。 这时候,王莽跳出来表示反对,而且是直指了问题核心——他反对汉哀帝给祖母傅氏和生母丁氏加太后尊号,自然是吃了一鼻子灰,没被清算就不错了,王莽被迫辞去了大司马一职,隐居新野。
这期间,王莽因为自己的儿子王获杀死家奴,逼迫儿子自杀谢罪,占领了道德高地,世人纷纷给予好评! 王莽蛰伏了比较长的时间,从公元前7年,直到公元前1年汉哀帝去世。 ↑王宇根本没看清形势↑ 汉哀帝去世后,有一个关键问题出现了,这个有着“断袖之癖”的皇帝,没有留下子嗣,这时候,传国玉玺就论资排辈,落在了太皇太后王政君之手,这个老女人迅速选中王莽作为王家以后的支柱族长,火速提拔,王莽任大司马、兼管军事令及禁军。
王家精心挑选了汉平帝,这个小孩子当时只有八岁!四年后,王莽把自己女儿嫁给了汉平帝,理所当然是皇后,他吸取以往教训,牢牢把外戚力量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时候,出幺蛾子了。 公元三年,也就是王莽把女儿嫁给汉平帝当皇后这一年,王莽的长子王宇担心王家会被汉平帝的母家卫氏报复,于是打算和卫氏和解。↑王宇及其同党智商集体不在线↑这其实很搞笑,兵权掌握在王莽手中,连汉平帝都是王家立的,卫家有何能耐报复王莽,傅太后一家和丁太后一家全部被王莽摆平,卫家算什么?王宇的妥协非常让人不可理解,只能说明他根本不具备一丁点政治智商。
王莽坚决不许卫姬和儿子汉平帝见面,这招可谓是釜底抽薪,完全杜绝了母子俩商量密谋针对王家的可能。 然而王宇却昏了头脑,对王莽的做法不满,他找来另外两个比他还笨的人——老师吴章和内兄吕宽商量办法,结果想出了一条奇计——让吕宽半夜拿着狗血涂洒在王莽的住宅,以恐吓王莽。先不说这个方法能不能吓住王莽,这么简单做到的事情,竟然让吕宽办砸了,吕宽洒狗血的时候被人发现了!结果……可想而知,王莽大怒,把王宇下狱,命他服毒自杀。
古人在起名字的时候有什么讲究,名和字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时候,我知道我的爷爷有名也有字,当时特别不明白,一个人为什么要有两个名字?爷爷有两个名字,父母和我为什么只有一个名字?现在知道一点儿原因了,分享给大家。周代时,取名不拘一格,崇尚质朴,甚至有很多奇怪的名字。后稷的名字叫“弃”,因为他母亲把他丢弃了;鲁成公叫“黑肱”;晋成公的名字竟然叫“黑臀”。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文字的丰富,意识观念的加强,人的名字也成了一门学问。
图片一:孔丘,字仲尼《社记》中说:“幼名、冠字。”《疏》上说:“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仪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要举行冠礼,标志着成人要出仕,进入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许嫁,未许嫁叫“待字”,十五岁可以嫁人了,要举行及笄礼,也要取字。
字一般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图片二:李白,字太白《左传》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鲁国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问名时提出来的,意思是:“或根据其出身特点,或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行、寄托长辈期望等几个方面比照取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来取名。
图片三:赵云,字子龙古人取字十分讲究,字一般是由两个字符组成,第一个字常见的有按排行取,如孔子是老二,字仲尼,他的哥哥字孟跛;三国时东吴三兄弟分别字伯符、仲谋、叔弼、季佐。还有用“子”的也很多,因为“子”是美誉或尊称,如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后一个字是表字的主要成分,与名的意义是要有联系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意义相同的,比如:屈平,字原。
广平曰原,意思相同;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相同。第二种情况,意义相近的,比如:梁鸿,字伯鸾。鸾和鸿都是飞禽;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蓑笠。第三种情况,意义相反的,比如: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韩愈,字退之。愈是相前,退是向后,正好相反。第四种情况,意义相延的,比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是对太意的延伸;杜牧,字牧之。
延伸了牧的含义。第五种情况,意义相顺的,比如:赵云,字子龙。云从龙,风从虎,意思相顺;于谦,字廷益。谦受益,益是谦的后果。在古代,非常重视礼义,称呼上特别讲究。名一般作为谦称、自称,或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其他一般都称字,若是君主或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要避讳,不能称呼。码字不易,若有兴趣,欢迎评论,请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