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好参加了一系列对诸方国的战争。据史料记载,武丁时期较大的战争包括对土方、羌方、巴方、夷方的征讨,妇好都参加并指挥了这些重大作战。尤其是征羌方的战争,羌方即商王朝西部边陲地区,甲骨卜辞记载妇好率领一万三千人前往,这是卜辞中记载商朝对外战争中使用兵力最多的一次。而且据推测,所谓羌方很有可能是印欧人,即从欧洲远道而来征服了印度的侵略者,又将视线投向商王朝,但因为妇好统兵有方,击溃其军队,他们征服了中亚,征服了印度,却败倒在妇好统领的商王朝的雄兵之下,在某种意义上,这一战拯救了中华文明。
其次,妇好是一个政治活动者,在商王朝这个神权至上的政体下,妇好是一位重要的“神职人员”,并以此参与政治。占卜和祭祀是殷人沟通鬼神的主要渠道,殷人凡事皆卜。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中国上古时期,祭祀成为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妇好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在妇好墓中,出土了大批用于宣享和祭祀的青铜器,器上刻有“妇好”铭文多处,同时又发现了一些刻有“妇好”的龟甲,这些都证明妇好还是商王朝的一个重要的卜官。
道光帝一生“节俭”,为何他却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豪华的陵寝?
皇帝的节俭终究是相对的。清朝皇帝中,道光素有“节俭”的美誉,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关于这位皇帝厉行节俭之事,还有个颇为讽刺的段子:道光皇帝为了省钱,逼着后宫后妃学习针线活,缝补衣服,而大臣们为投其所好,纷纷跑到旧货店买破衣服,致使京城里的旧衣服,卖的比新衣服还贵!提倡了大半辈子借鉴的道光,虽然也想给自己造一座奢华的陵墓,但终究还是放不下“面子”。
所以,在选择万年吉地时,道光也一再强调节俭二字。最初奉命主持修造陵墓的,是英和。道光之所以选择他,是因为此前英和在同道光谈话时,曾提到过汉文帝薄葬的故事。论才能和品性,道光或不及汉文帝,但后者却有意无意地将其视为了榜样。于是,英和也理所应当地去给道光帝修陵了。为了达到“节俭”目的,道光特意取消了二柱门、地宫瓦顶等设施,同时还责令将大殿内的碑亭和陵中的石像生缩小体量,以节省开支。
但即便如此,还是糜耗了200万两白银。只是,道光起初还是很满意的。然而,这座原本建在清东陵的陵墓,后因地宫渗水遭到了废弃。按照清朝律例,负责修造的英和被刑部拟定处斩。但因英和在修陵期间并无贪赃枉法,道光“法外开恩”:英和发往黑龙江充当苦差,其子奎照、奎耀也一并随同前往。道光三十一年,道光皇帝亲自到清西陵,在此选择了一块万年吉地,这便是龙泉峪的慕陵。
此陵于道光三十二年起建,为了凸显“节俭”,将此前清东陵的墓葬拆除,把材料运到西陵重建,可谓是大费周章。在重建慕陵的过程中,道光还特意去掉了方城、明楼等设施,一些建筑也缩小规模。但是,虽然地面上的设施少了,可地宫却依旧奢华。在加上此前的一建、一拆、一运,复建后的慕陵还是糜耗了大量白银。正如前文所讲,皇帝的节俭终究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