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令人称奇的是,刻画在一些青铜扣饰上的环形台阶式建筑图案,几乎与水下发现的圆形建筑形式一模一样。青铜器上的环形台阶式建筑分上下两层,第一层有十余人,第二层有三四个人,坐在台阶上观看斗牛或者其他表演。耿卫认为,水下圆形建筑就是扣饰图案描绘的原型。曾有专家认为,圆形建筑是娱乐设施或体育场,耿卫表示不能赞同,"如果是舞台建筑,过于奢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切实际的。"
目前,关于古滇国的考古成果几乎全都集中在墓葬和文物的出土上,曾经兴盛500余年的古滇国没有发现任何生活建筑的遗迹,这更让耿卫猜测,湖底高大的建筑与青铜器上的图案相似绝非偶然。
海马蹄印
(3)石板上"海马蹄印"可能是古滇人插立木修房的基础
在抚仙湖的众多传说中,关于海马的传说最为离奇。据说这种海马可以在湖面上奔跑如飞,经常在晨雾中出现,雾散后潜入水中,在古县志中多有记载。耿卫认为,抚仙湖水位很低的时候,在很浅的地方露出的石板上,人们可以看到直径在8-15厘米的孔洞,形状酷似马蹄印。在水下建筑上,他也发现很多类似的孔洞,有些内部边缘还有石钉。最初他一度认为这些孔是来连接石板的,后来发现这些圆孔插上木桩,再用绳子连接起来,会形成一个规则的长方形。
考古学家通过研究古滇文明的青铜器图案发现,古滇人的建筑主要是以杆栏式建筑为主。这种杆栏式建筑是先用竹木搭成房架,底层悬空,再修墙而形成的建筑。耿卫认为,利用石板孔插木形成的长方形,完全符合杆栏式建筑的基础。他由此推断,所谓海马的脚印就是杆栏式建筑用于插立木的基础,抚仙湖水下古迹一定与古滇文明有着直接的联系。
不逊玛雅文明
(4)规模不逊玛雅文明,对其研究将成世界性课题
在云南澄江县的历史上,有史可查的有3个城市,其中最早的是俞元古城,后来在史书上神秘消失,这是很多专家倾向于认定水下城市就是俞元城的原因。然而,耿卫却对"俞元"两字有独特的诠释,他认为,"俞"在古汉语中有"最初"之意,而"元"有"原始、根基"之意,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最初的高大的根基"。
耿卫说,"和其他的古代文明遗迹相比。抚仙湖水下遗迹的规模绝不逊色。拥有超过21米的高大建筑,这在玛雅文明遗迹中都是不多见的。对它的研究将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困扰考古界多年的古滇文明的谜团,很可能通过抚仙湖水下古迹揭开。"
公元前279年,楚国大将庄硚率领大军直扑滇地(现在的云南地区),征服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正当庄硚准备班师之际,偏偏赶上秦国入侵楚国,切断了他回国的后路。庄硚索性就在滇地称王建国,史称"庄硚王滇"。
到了汉武帝时代,中央王朝把滇国所在区域设为"益州郡",下辖24个县,滇王成了名义上的统治者,古滇文明逐渐衰弱,融入中原文明。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关于古滇国的一切,逐渐湮没无闻,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历史之谜。
抚仙湖美食
澄江莲藕、抚仙湖的20多种鱼还有农家的洋芋焖饭都是当地的特色食品。到明星鱼洞吃鱼是旅游日程的一部份。明星鱼洞紧靠水边,一溜饭馆排开,清一色的菜式--铜锅鱼,洋芋焖饭,鱼多是从湖里打上来的,很新鲜,客人自选鱼过秤后,饭馆用铜锅放入清水清煮鱼,鱼肉鲜嫩,没有丝毫鱼腥昧。洋芋焖饭也是用铜锅在火上慢慢烤出的,就着农家的各式咸菜味道也不错。
铜锅鱼:用抚仙湖的鱼、抚仙湖的水、抚仙湖的铜锅做成的澄江铜锅鱼,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一道菜。清汤的鱼汤只需葱姜,主角是一盘花生、大蒜、芝麻油爆干辣椒,辅以酸辣子和腐乳,香菜薄荷若干,再油炸一盘抚仙湖的小虾米,即成口水连连的上等口味。抗浪鱼是抚仙湖的特产鱼种,别的湖是见不到的。
景点门票
禄充村:10
界鱼石:2
孤山岛:15
明星景区:6
抚仙湖里的鱼
文/贾平凹
如此近地坐在海边, 看海水摇曳出一片一片光波,如无数的刀在飞舞, 而刹那间恍惚,整个海面陡然翘起, 似乎要颠覆过来,这还是平生第一次. 两千年的七月十五日下午, 我就是这样坐在尖山下的小渔村口,面对着云南的抚仙湖. 抚仙湖当地人称之是湖, 我却认做它是海的,因为陕西缺水, 少见多怪,把湖都叫做了海. 海是这么的蓝! 原以为水清无色, 清得太过分了竟这般蓝,映得榕树也苍色深了一层. 有人就坐在树下的石砌岸上, 将赤着的腿浸到海里,上身的白衫发着莹光, 却能看见水中那如藕的腿和染成绛红的脚的指甲. 屋主用一种大的捞勺从海里舀水冲洗石子走道,舀上来的水里有一尾青脊梁的小鱼,欢乐着蹦,然后就蹦到了海里. 而榕树枝上就挂着了一个如罐似的铜锅, 锅里正为我们烹着辣汁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