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
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其实不简单啊!】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1 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 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上为总论 以下分论之————
分者 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 右手侯阳气
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 右手侯能量的制造
左手【寸】 心【关】 肝【尺】 肾阴
心运血 肝藏血 血之精华入肾阴
右手【寸】 肺【关 脾 【肾】肾阳
肺运气 脾生气 肾之阳化精为气
男为阳 气盛 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
女为阴 血盛 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
——此为男女之常脉
阳之要 在于能降 寸脉位于上【表】 阳位 当以收敛沉降为顺 中取可得
阳之要 在于能敛 尺脉位于下【里】 阴位 当以收敛固密为顺 重取可得
阳之要 在于能运 关脉位于中【中】 中位 当以鼓荡滑畅为顺 轻取可得
简言之 两头小 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能量】结构 谓之:橄榄形
脉位之浮沉 可以四季【本质就是温度的变化】以简述之:
—— 夏【轻触即得 浮脉:热则阳气升散 热证表证或夏季常脉之位】脉体最大 洪
—— 秋【稍重可得气渐降敛 热渐退 秋季常脉】 脉体稍小 濡
—— 春【再重可得 气渐升散 热渐盛 春季常脉】 脉体再小 弦
—— 冬【沉按始得 沉脉:寒则阳气降敛 寒症里证或冬季常脉之位】 脉体最小 细
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相关,病位浅在表则脉浮,病位深在里则脉沉;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属热则脉数 ;邪气盛则脉实 ,正气虚则脉虚。
如久病脉缓,是胃气渐复病情向愈之兆 ;久病脉洪 ,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数,烦躁,则病进。
脉诊的方法有 3种:
①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见三部九候)。
②三部脉诊法。即察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也有加上足少阴 (太溪穴)以候肾的。
③寸口诊法。即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遍诊法和三部脉诊法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证和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以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家很注意脉诊在临床上的意义,认为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病的属性是寒还是热,机体正气是盛还是衰,以及测知病因、病位和判断预后。
正如《内经·灵枢经·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就是说,脉诊可以判断病人的生死,处理百病,调理虚实。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善诊者察色按脉,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这就是说,从脉象的权衡规矩,可以识别疾病所主的脏腑;从病人的脉象去辨别浮沉滑涩,可以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
这是从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的观点出发的,而这种整体观点又是以经络学说作为基础的。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内通脏腑,外连四肢肌朕骨节,把全身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脉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从脉象的变化可以察知内在的变化。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说,人体内部的变化会在外部表现出来。
脉搏是循环机能的综合表现。脉象的情况因循环系统的情况改变而不同。心脏主动脉活瓣是否健全,心跳是否合乎节律,以及动脉的弹性怎样,都可以通过脉搏诊出。不仅如此,由于循坏系统和身体各内脏都有密切关系,组织代谢的任何变化都会给血液循环以一定影响,而机体的重要疾病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循环系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