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形可纪,故其理可假而知。可假而知,则龟筮也。龟则为象,故以日为五行之元。筮则为数,故以辰为五行之主。若夫参辰伏见,日月盈亏。雷动虹出,云行雨施,此天象也。二十八舍,内外诸官,七曜三光,星分岁次,此天之数也。山川水陆,高下平污,岳镇河通,风回露蒸,此地之象也。八极四海,三江五湖,九州百郡,千里万顷,此地数也。
礼以节事,乐以和心,爵表章旗,刑用革善,此人之象也。百官以治,万人以立,四教修文,七德阅武,此人之数也。因夫象数,故识五行之始末。…… 该书治学严谨,旁征博引。引用文献总记173种之多。由于部分引用原文的佚失,也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虽然《五行大义》理法精妙,因不过是汉儒余论,可知萧吉所述的五行理论汉儒已有涉猎。
汉代的大儒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在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际,将儒家思想杂以阴阳五行说,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形成帝制神学的新儒学。使之影响中国达两千多年。可见汉儒对阴阳五行学说经过了整理和吸收。阴阳五行说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曾在先秦兴起。其创始人是齐国人邹衍。(前305-前340)其主要思想是整理了前人的阴阳和五行理论,创建阴阳家。
阴阳即中国古人对宇宙中互为悖反的两种物质或性质的一种概括。比如:天地,上下,前后,男女,有形、无形等。《道德经》中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及“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论述。《易传》的“一阴一阳谓之道”等描写。邹衍一脉相承。在五行学中化用五行提出了五德终始说,即五德相胜说,即五行相克。
邹衍的学说对其后的《吕氏春秋》、《淮南子》等有一定影响。后世认为阴阳家属道家支派。其思想溯源是稷下学派,代表典籍有《老子》、《文子》、《庄子》、《列子》、《黄帝四经》、《黄帝内经》、《管子》等。属皇老一脉。因此五行学说一般推为黄帝所始。但种种迹象表明五行学说创始人指向距今七千至一万年前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
传说伏羲的母亲在华胥氏之国,踩雷神脚印而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伏羲。蛇首人身,有圣德。伏羲氏观象定八卦,一拟太极,一画开天。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庖厨。龙瑞,以龙记官。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在伏羲众多贡献中,伏羲画卦居功至伟。
《古三坟》: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风姓。末甲八太七成,三十二易草木,草生月,雨降日,河泛时,龙马负图,盖分五色,文开五易,甲向崇山。天皇始画八卦,皆连山名《易》。《三家注史记三皇本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尚书》: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