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同性恋问题权威哈斯教授1979年给同性恋定义为。一般地讲,同性恋是指向同一性别的人的性活动,其对应词当然是异性恋,要界定什么人是同性恋者,首先得界定什么行为是同性恋行为,”而其他一些专家如玛莫尔、格林等人,则把同性恋的范围扩展为“对同性成员的强有力的性爱吸引”,也就是只有同性之间的爱慕之情而没有行为表现也算是同性恋了。
1、为什么有些帅哥成为了同性恋?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帅哥变成同性恋也是各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只要翻翻同性恋的成长轨迹,都不难发现有着令人惋惜的历程,一是确实投错了胎。明明就是女儿心,却给了他男人的身,清规戒律改变了内心的坚守,回归最初才是必然结果。二是父母的不正确培养,明明一个男孩子,偏偏给他扎小辫,穿花裤子,涂脂抹粉,长此以往,心理暗示,慢慢都会女孩化,确实阳刚之气,多了阴柔之美。
2、哪些行为会被别人当作同性恋?
要界定什么人是同性恋者,首先得界定什么行为是同性恋行为,什么是同性恋行为?同性之间的亲昵行为是不是同性恋行为?只能有性行为才是同性恋?从金赛教授的调查看,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似乎是双性恋者,但多不承认有同性行为。一般地讲,同性恋是指向同一性别的人的性活动,其对应词当然是异性恋,可是这个定义远不清晰,因为经过伦理的选择后,一个人的性行为和性活动在表面上至少是较为简单的,但是,在私下里,在无意识中,人的行为又会怎样呢?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我们今天对同性恋的定义其实仍然在表面,还没有进入本质,因为进入本质,就意味着要把私下里的行为放大,那么伦理就会变形,甚至坍塌,因为这种危险,所以绝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将它讲出来。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学者试图用统计学的方法来说明同性恋的比率,想以此来为社会提供如何正确看待同性恋的问题一个基本的准则,但发现这是很难的,原因也在于这种危险性,
人们不愿意在伦理上冒险。即使是将同性恋问题一纸捅破的金赛教授,仍然遇到了这样的阻力,弗洛伊德也一样。不过,他们的问题远比这种阻力要多,什么是同性恋行为?同性之间的亲昵行为是不是同性恋行为?难道只有产生了性行为的才是同性恋?这个问题越问越难以回答。从性欲望的角度来看,从个人如何认定自己的身份的角度看,目前还没有一种尺度能恰当地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同性恋者,
例如,只要对一个同性的人产生了同性恋者就是同性恋了,还是必须把他的性行为也联系起来才算?如果一个女人在看别的女人时出现了性唤起,但是她又只和男子性交,那么她算不算一个女同性恋者?如果她仍自认为异性恋者,对不对?同时,人在一生之中经常改变他的性行为,这就很难根据他在某个时期内的性行为就把他认定为同性恋者。
例如,有个男人过去确实有过同性性行为,但是现在和异性结婚了;或是和异性结婚已经20年,现在却和同性一起生活了,这算不算同性恋者?一个人在监狱中有过同性性行为,出狱后改变了,他算不算同性恋者?从金赛教授的调查来看,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似乎都是双性恋者,在调查中,最大的麻烦有两个:一是同性恋者不容易调查到,这从电影《断背山》就可以看出来;二是双性恋者多不承认自己的同性性行为。
这仍然是一个伦理情结,所以金赛强调,并不存在一个判断同性恋的单一尺度,不可能把人类划分成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两个泾渭分明的群体。后来的研究是由外而内的,即人们把“同性性行为”变为“同性恋行为”,一个“恋”字将问题内在化了,也就是说,人们更强调同性之间的爱情,而把单纯的性行为弱化了。这其实是一种价值判断,道德伦理判断,
也似乎只有从这个角度来判断同性恋者,同性恋世界才是高尚的,圣洁的。《断背山》深深打动人们的正是这种纯洁的爱情,当然,这就使学术界产生了混乱,世界同性恋问题权威哈斯教授1979年给同性恋定义为:“同性个体间肉体亲昵的性行为,一种双方情愿,但却被视为违反习俗的性行为,”而其他一些专家如玛莫尔、格林等人,则把同性恋的范围扩展为“对同性成员的强有力的性爱吸引”,也就是说,只有同性之间的爱慕之情而没有行为表现也算是同性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