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在1943年-1944年的冬季大反攻中一路高歌,德军根本就没能组织像样的反抗。苏联在1943年-1944年的冬季攻势,是对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会战的巩固,这次反攻结束后,德国在战略上彻底崩盘,再也无力回天了,从1923年啤酒馆暴动到1933年纳粹党上台,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希特勒十年磨一剑。
1、如何评价苏联1943年-1944年的冬季大反攻?当时的战况怎么样?
苏联在1943年-1944年的冬季大反攻中一路高歌,德军根本就没能组织像样的反抗。这次大反攻是苏联军队收果实的一场反攻,苏军能够一路顺风顺水,主要是因为在之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国军队主力已经被击垮,在这场反攻结束后,苏联军队收复了大量之前丢失的领土,德国军队在战场上不断溃退,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彻底被苏联掌握。
苏联的大反攻实际上从1943年2月就开始了,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战役最终以苏联的惨胜告终,德国的第6集团军被全歼,德军参战部队全面后撤,苏联军队开始了第一波的大反攻,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德国军队在战略上的崩盘,苏联红军依靠着数量优势,逐渐的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为了能够改变颓势,德国南方集团军司令曼施坦因发动了哈尔科夫反击战,击败了贪功冒进的苏联西南集团军,重新将战争的天平拉平,
然而曼施坦因的成功只是短暂的,苏联军队很快就集合起来,双方在库尔斯克地区进行了一场大会战。库尔斯克会战是冬季大反攻的前戏,这场会战爆发的时候,德军无论是军队数量,还是装备数量,都已经远不如苏联,苏军人数是德军的两倍,火炮数量是德军的四倍,只有坦克的数量和德军差不多。此时的苏联已经装备了大量的T34坦克,德国装甲优势早就不复存在,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德国的普通坦克根本不是T34坦克的对手,
曼施坦因是一个军事天才,却无法扭转在装备和人员上的巨大差距。库尔斯克会战德军败得很彻底,刚刚交战不到一个月,德军就已经全线溃退,苏联军队通过这次胜利,再一次找回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的状态,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德国军队已经是惊弓之鸟,溃败的趋势不可阻挡,因此苏联的冬季攻击才能够这么顺利。苏联在1943年-1944年的冬季攻势,是对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会战的巩固,这次反攻结束后,德国在战略上彻底崩盘,再也无力回天了,
2、二战时期,在1943年-1944年的乌克兰战役中,德国有获胜的可能吗?
如果让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摆脱希特勒关于战争经济方面的束缚,放弃对顿涅茨重工业区的坚守,缩短战线以腾出更多的预备队,整个南方集团军群都从固定的死守中解放出来,实施机动的作战,德军还是有扳平战局的机会的。如果希特勒敢于冒着削弱西线的风险,将大量兵力增援南方集团军群,挫败苏军南翼的大战略大反攻并重创苏军也是极有可能的,
1943年摆在德军南方集团军群面前的问题是,薄弱的兵力不足以守住当前漫长的防线,在没有大量增援的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缩短战线以节省出兵力,应付苏军强大的进攻所造成的突破。可是希特勒出于经济角度的考虑,严禁放弃右翼的顿涅茨重工业区和矿区,这使得德军不得不投入相当的力量来守卫这个巨大的突出部,而决定性的作战又不在右翼,而不是左翼,因为右翼就是亚速海,苏军必然会选择从左翼发起强大进攻,进而向南转向从而将德军歼灭在亚速海边。
所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军事部署上存在巨大的矛盾,从军事战略来看,德军必须要加强其左翼的防线以阻止苏军的合围企图,这是关乎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的生存问题;而从希特勒的经济角度而言,又必须部署重兵防御右翼的顿涅茨突出部,而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实力又无法同时满足两个目标,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所以德军有限的预备队就在两翼来回的补救,这样使得在每一次的作战中,德军都无法集中全力来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只能临时应付,而介于苏军快速的实力增长速度,除非德军能大量歼灭苏军,否则德军还是最终会被苏军绝对的数量优势所压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