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由政府所认可的传统节日,也就是法定节日当中的除夕、春节、清明、端午节和中秋节这四个节日,毫无疑问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节日,影响比较广但还没有纳入到法定节日当中的还有春节之后的元霄节。两个节日前后,相差不到几个月的时间,譬如农历的六月初六和十月初一,这两个传统意义上的节日在中原地区的民间,还是有很多人是很重视的。
1、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现在由政府所认可的传统节日,也就是法定节日当中的除夕、春节、清明、端午节和中秋节这四个节日,毫无疑问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节日,影响比较广但还没有纳入到法定节日当中的还有春节之后的元霄节。中国地域辽阔,民族又较多,各地民俗还存在差异,有些传统节日的影响范围有限,可能仅局限在某些地方的民间,譬如农历的六月初六和十月初一,这两个传统意义上的节日在中原地区的民间,还是有很多人是很重视的。
尤其是农历十月初一,它和清明节形成一前一后两个祭祀祖先的日子,清明节在每年的上半年,而农历的十月初一在下半年。两个节日前后,相差不到几个月的时间,特别是农历的十月初一,也是农闲的时候,人们利用这难得清闲的时间,为祖先们上供香、放鞭炮和烧纸钱,目的就是带领晚辈子孙们,让Te们清楚Te们是从哪里来,最终还需到哪里去这样一个道理。
民间这也是文化传承,不懂得祭祀祖先,不知道个人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不是没有文化知识,也可能是白痴一个。年轻人为了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现在可以上网查询,路人不清楚的是,年轻人过传统节日有什么目的?仅仅是为了过节而过节,就没有多少意思。还必须弄清楚每个传统节日所隐含的内在文化意义,比如说现在人们过的端午节,那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在民间所兴起的一个节日。
楚人屈原看到国破山河在,大好河山被他国所占领,个人回天无力、乏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的那一天,纵身一跃跳进了汨罗江,自杀殉国。屈原的爱国精神,被历代人们所称颂,所呕歌,中国人所过的传统节日,其文化意义大于节日的表面现象。每一个节日的设定都有其深刻的文化意义,人们在过节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吃上一顿好饭菜,大人孩子换上新的衣服,
以春节为例,进入到农历的腊月以后,民间就有到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的习俗。本博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介绍的就是腊八粥的来历,并且以此时间点开始了所谓的年味越来越重,二十三过小年,主要活动祭灶爷。二十四扫房子,打扫环境卫生,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年猪,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画画,也就是贴春联,二十九烧黄酒,三十捏鼻就是包饺子。
这些民间活动说明人们对过年的重视程度,春节期间的张灯结彩,舞龙舞狮,还有大年初一黎明前家家户户此起彼落的炮竹声,将过节的气氛推向高潮,随着改革开放,国门的敞开,外来文化的侵入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开始的。极少数年轻人缺乏文化自信,崇洋媚外,对自己的传统节日不以为然,反而沽名钓誉去过所谓的洋节,已经引起不少具有民族情怀的人们所担忧,
2、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各有特色,春节风俗又有哪些特色呢?
大中国过年了普天同庆,欢乐气氛是一致的,欢乐的方式小有异同。就说吃吧,大部分地区初一都吃饺子,水煮或锅蒸,东北地区早晨起来煮水饺,叫元宝汤。还有往饺子里放硬币的,测运气最好的人,浙江绍兴、江苏淮安、河南开封等地初一要吃汤团,寓意团团圆圆。而山西、山东、内蒙等地喜欢过年吃年糕,谐音年高,娱乐的方式有所不同。
北方过年的秧歌最普遍,踩高跷,跑旱船,锣鼓喧天,南北方最普遍是逛庙会,最惹眼的还是南方盛行的舞龙、舞狮,场面火爆。舞龙更热烈些,在于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据说从汉代起就有舞龙祈雨的仪式,演化为娱乐,在《汉书》中有记载,大年最壮观的当属元宵节,万家灯火,满街华灯,月色圆融,人流涌动,年便到了高潮一一我大中华在世人眼中最特别的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