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南北朝前,人们在重阳节这天求长寿及饮宴的习惯,由此,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插茱萸的习俗,王维生活的唐代就有了,阴历九月九日,就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可见在汉代,就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九九重阳的的说法,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很多,下面列举几个为读者参考。
1、你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陈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我特喜欢黄巢这两首咏菊诗,今天就是九月八,明天就是九九重阳节了,重阳有登高,插茱萸,饮菊酒,赏菊等习俗。阴历九月九日,就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单奇为阳,九为阳之最大,九九就是重阳重九。
重阳为节,战国时就有,如屈原在《远游》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官兮”的句子,说明屈原生活的的代就习惯做重阳节了,重阳登高风俗,据说与汝南人桓景有关,传九九登高可以避灾。九九登高能避灾减祸降福集祥,谁会不做?登高看远赏美景,还是大快人心的事,后来不少文人墨客还写了不书登高诗,重阳诗呢,比如王维的一首《九月九田忆山东兄弟》就特有名,妇孺皆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插茱萸的习俗,王维生活的唐代就有了。春梅秋菊,菊在秋盛开,菊能披霜历雪,秋天之菊最有代表性了,菊美菊性都大为人所赞赏,于是就不形成了重阳赏菊,饮菊酒菊茶的习俗,我国是菊的故乡,菊有多种,争奇斗艳,色彩缤纷,清芳幽香,不畏寒霜,令人赞美不绝。菊还可药用给人治病,所以赏菊吟诗,饮菊怡情去病多好,
2、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
重阳节,又称“踏秋”、登高“避灾”节。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古时民间庆祝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活动,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是,重阳之日登高赏秋、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等,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重要主题。
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呢?据传,西汉刘邦时期,重阳节只是宫廷和大臣、高官之家活动,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侍女也受到牵连,被赶出了皇宫,流落到民间,嫁给了扶风贫民一个段儒的。她把宫中每年都过重阳节习俗带到民间,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由此,重阳节便在民间生根,并广为流传。
九九重阳的的说法,可追溯到先秦之前,《易经》以单数为阳,九是最大的单数,九者久也。为九爻极阳,九月九日为双阳,即重阳,屈原在《远游》诗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祀祖先,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可见在汉代,就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代诗人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重阳节有夜宴习俗,可见南北朝前,人们在重阳节这天求长寿及饮宴的习惯,由此,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从材料看,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主要寓意是人们祝愿健康长寿,重阳节习俗,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选择登高、赏菊、喝菊花酒、佩戴茱萸、还要吃重阳糕。
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也会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的活动,关于九九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活动,南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大意为: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一带出现了个瘟魔,只要它出来,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百姓受尽了瘟魔恨透了。当时汝南有个年轻人名叫恒景,这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