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每月的头一个节气称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这个问题的表述有待商榷的,二十四节气是观察总结出来的,不是发明出来的。
1、24节气是怎么来的?是北方人发明的吗?
谢邀:二十四节气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在中圄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由于肀国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台历,既太阳与月亮的运行制定的,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而中国又是农业社会,需要了解太阳的运行情况,农事要依据太阳进行,听以在历法中加入了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
2、二十四节气都是怎么来的,现代人应该怎么过?
要说24节气,就要从我们中国古代的历法说起了。众所周知,在24节气发明之前的历法是阴历,也就是说月亮圆缺一个周期为一个月,12个月为一年,但是这就有一个缺陷,就是今年的中秋节、重阳节、7月半、春节和去年的这些节日并不是同一天,地球在太阳黄道面上的位置也不相同。也就是说,今年如果我在某一天开始农作耕种,得到了很好的收成,但是明年我如果在月历的同一天进行耕种的话,就有可能颗粒无收,
这个缺陷给一个农业大国带来的损失可想而知。而且当时的人祭祀先祖也发现,每年都不可能在先祖的准确祭辰进行拜祭,于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利用了日昝这个测量工具,把一年平均分成24等分,规定其中日影最长和最短的两天为夏至和冬至,规定白天和夜晚的时间完全相等的两天为春分和秋分,并且根据今年等24节气准确时间,推算出今后几年24节气时间点,把它们写在国家的阴阳合历——农历上颁行天下。
让老百姓可以根据24节气来劳作和祭祀祖先,也就是说我国其实是最早使用太阳历的国家之一,所以我们每年的清明节总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而和阴历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所以说,如果有人给你看八字的话,请让他马上滚粗——这是最不靠谱的算法,如果给你看属相的话,稍微可以相信一些,因为古代属相的划分,并不像今天一样用除夕和春节来划分,正确的划分点是以春分这节气为界线。
3、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推算出来的,谁发明的?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邓平,汉朝初期人,汉武帝时为官。汉朝时,中国历法开始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汉朝时,中国历法开始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
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
4、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发明的?怎么那么准确?
这个问题的表述有待商榷的,二十四节气是观察总结出来的,不是发明出来的,例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是首先被确定下来的,但也有一个变化过程。夏商时期,是通过观测恒星“四中星”在天空的位置来确定这四个节气,可是不准确,周朝采用“土圭测景”,即测量一年竿影长变化确定四时,“冬至”白天最短,日影最长;“夏至”白天最长,日影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