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来自于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这首诗根据清明春雨中所见,所问,所答,所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雨中行路者的心情,整首诗看起来有些消极之意,诗人借“清明”这个节日来抒发自己对当时的社会不满。
1、说说清明整首诗的表达技巧?
你好,我是秋风学诗,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作,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要想回答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表达技巧?所谓的表达技巧,就是作者用来表达文章内容所运用的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修辞方法等,
一是表达方式。也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景物或情感需要所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主要包括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二是表现手法,是通过相应的方法巧妙恰当地反映揭示主旨,为中心服务。三是行文结构,是文章主题与前后内容的相应关系。四是修辞方法,是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如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清明》的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交代了当时的季节和环境;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了路上行人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回答了作者所问。这首诗根据清明春雨中所见,所问,所答,所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雨中行路者的心情,因此,我以为《清明》整首诗的表达方式为叙述,也就是直接叙述,从清明春雨到行人心情到寻找摆脱心境方法再到杏花村,一气呵成;表现手法为借景抒情,清明节日,孤身独行,细雨纷飞,平添愁绪。
2、《清明》这首诗去掉纷纷、路上、借问、牧童好吗?为什么?
这首诗来自于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词赏析:杜牧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其中这首《清明》就是他的十大代表作之一,流芳后世,广为流传,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诗词的意思是在清明的时节,淅淅沥沥下起了雨,因为在清明节一般都容易下雨,指雨不停地下,在这里用‘纷纷’再恰当贴切不过了,因为春天不是大雨,符合了春天细雨绵绵的特征,
也为后面的路上行人匆匆作了铺垫和衬托的作用,和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也是必然联系顺其自然,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说明路上人很多,但是‘断魂’未必真的断魂,清明节的雨打湿衣衫,还是让人有些凄冷,因为扫墓祭奠的原因,让人有点失魂落魄,这里的意境作者没有明说,给人无限想象。以为清明这一天是扫墓祭奠的日子,人们不能错过这个日子,虽然下着雨,路上还是行人不断,给亲人献花,送纸钱,叩拜祭祀祖先,
‘路上’两个字对行人匆匆忙忙祭奠亲人的场景,描写的细致入微,以这个场景抒发感情,对人们心里活动的一种勾画,虽然没有写出来,但是让人联想到当时人们的心情心里活动,这个是作者情景交融最好的表达。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由于下雨天气有些寒凉,衣服也被打湿,所以客人想寻找一个地方避雨,意思是向行人打听何处有酒家,其中的‘借问’在那个时代,是一种礼貌的用词用语,因为麻烦别人,打听一下消息,表达了作者的礼节,如果没有‘借问’就显得唐突没有礼貌,
酒家也许就是附近的村落小店,也不一定是酒店,指的是可以避雨临时歇息的地方。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意思是向一个放牧的儿童打听消息,遥指杏花村,用手指向那个杏花村,不一定很远,也不一定是很近,所以用了个遥指,这个给人一个联想的空间,用‘牧童’在当时也可能确实是这个情节,牧童则表达农村的生活气息,儿童放牧,成年人干田里活,这个运用的很自然,如果问的是其他人就没有这些场景,无法渲染农村的这种生活景象。
这里最后一句结束全诗,给人早已尽而意未穷的意境,据说杏花村山西汾阳县,杜牧一生没有去过,安徽贵池县有宋,明,清,杜牧祠,至今还有唐代‘吉井酒坪’杜牧一生去过三次,有说杜牧去的是这里,还有一说杜牧年谱记载,是江苏丰县东南杏花村。具体在哪里,目前存在争议,由于年代较远,不得而知,无法考究,朋友们你们有什么看法?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欢迎关注留言评论转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