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古代人怎么过年,古代这个范围有点大,我就举个清朝的例子吧。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南宋诗人范成大有一首《卖痴呆词》,写到过他的一个除夕夜,诗中写道,除夕的午夜时分,街上却依旧热闹,到处都是跑来跑去的小孩,古人们过春节时间比现在的时间长,因为生活节奏不像现在怎么快,大概从进入腊月开始至正月;娱乐活动也不一样,主要热闹的有舞狮子、划旱船、耍龙灯、演灶火、游花市、逛庙会、猜谜语、看大戏、耍杂技等等;基本上都是普天同庆,这些充满浓厚民族气息特色的传统习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丰富的文化遗产。
1、古代历史名人是如何过除夕的?
南宋诗人范成大有一首《卖痴呆词》,写到过他的一个除夕夜: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厌禳钝滞”是范成大家乡当时的风俗,意思是用某种巫术赶走“迟钝呆滞”,也就是诗名中的“卖痴呆”。
范成大是吴中人,在现在的苏州一带,据说那时当地的孩子们常患痴呆的毛病,于是每到除夕之夜,大人们都会让孩子们出去沿街叫卖,高喊“卖痴呆啦”之类的话,后来渐渐成了一个风俗,当时有笔记记载:吴人自相呼为呆子,又谓之“苏州呆”。每岁除夕,群儿绕街呼叫云:“卖痴呆,千贯卖汝痴,万贯卖汝呆!见买尽多送,要赊随我来!”盖以吴人多呆,儿辈戏谑之耳,
苏州人不要生气。回到这首诗,诗中写道,除夕的午夜时分,街上却依旧热闹,到处都是跑来跑去的小孩。自称“栎[lì]翁”的范成大“块坐”(独坐)在家门的帘幕之下,看着那些玩闹的小孩们笑嘻嘻地“卖痴呆”,于是凑上前去找他们买,还幽默地问要多少钱;小孩们乐了,哈哈笑着说:“不要钱,不要钱,您要买,我们把‘痴呆’全部赊给您,让您痴痴呆呆活上千百年,
2、古代的春节习俗与今天不一样吗?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还有一个月就过年了,大家买新衣服了没?是不是又被长辈叫去贴对联了?准备好接受亲戚的问候了吗?其实皇帝跟普通人一样,也要穿新衣服、贴对联、发红包。今天朕就对比一下,看看清朝宫廷过年,跟现代人家里过年,有什么异同,放年假——现代人,一般放七天,也有十天的,当然学生党还有一个月的寒假(吃朕一拳)清宫,清朝人上班一般没周末,平时放假也少,所以过年有将近一个月假期,一般放假时会把办公的印章收起来,简称封印。
但是,国家大事来了,皇上可以不处理吗?明显不行,所以皇帝一般在26日封玺,初一那天就要开始重新办公,满打满算也才5天,贴对联——现代人,过年当然要在门口贴对联,相信不少人又回想起,要撕掉上一年对联时,被纸张低劣质量所支配的恐惧。清宫,在贴对联这方面,清朝领先现代不止一点点,宫内采用挂对联的方式,容易拆卸、方便保存,过完年取下来,干净无残留,
同时妃子和宫女们,也会纷纷用彩纸剪出各种形状,贴在窗上,叫“贴春花”。红包——现代人,收红包,是最能体现过年气氛的活动,也可能是支撑现代人过年的,最重要因素,但是有人可以收红包,就意味着有人要发红包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清宫,皇帝要发很多红包,除夕晚上的时候,皇帝要赏给军机大臣、皇子皇孙、,后宫嫔妃乃至总管太监、首领等人,精绣辞岁荷包一个,包内一般放一个五钱银锞子,有时还会加上自己亲手写的“福”字,外加赏赐银子,
新衣服——现代人,大家都会提前一个月,买好新衣服、鞋子,到过年的时候,穿出来争奇斗艳。清宫,至于皇帝过年要穿的衣服,那就厉害了:明黄色缎绣龙袍,全身有九条龙和十二章纹样,都是用金线、彩线绣成,整件衣服色彩斑斓、喜庆吉祥,表达了皇帝希望国家万世升平、皇家子孙万代的思想感情,年夜饭——现代人,除夕晚上,大家会和亲戚朋友一起,吃顿丰盛的团圆饭,一般会有鸡和鱼,寓意着有计和年年有余,这是民间流传下来的特色。
清宫,皇帝平常都是一个人吃饭,除夕的时候,会和后宫妃嫔、皇亲国戚一起吃团圆饭,大家严格按顺序坐好,先上冷膳,再上热膳,最后是酒宴,宫里的饭菜一般也没有特殊寓意,因为整个流程总共会上差不多40道菜,绝对吃不完,但是吃不完也没关系,一般会赏赐给其他大臣,不会浪费!看春晚——现代人,吃完年夜饭,当然就要开始看春晚了,虽然大家每年都扬言说“今年肯定不看春晚”但最后总是口嫌体直,毕竟不看春晚第二天什么梗都不懂啊!清宫,宫内也是会看春晚的,在漫长的宴席之间,会表演助兴的承应宴戏,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皇帝不仅喜欢看承应戏,还会自己上去演,所以清朝皇帝不仅能看春晚,一言不合还能上去演春晚,比现代人高到不知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