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飞机的电子设备日趋完备,雷达导航等功能健全,都能够保障飞行员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和夜晚飞行,也被称为“全天候飞机”。飞机能在天上飞,是完全参考了鸟类的飞行原理制造的,下面详细介绍飞机的原理,由于飞机和地球存在引力,地球动,地球上的飞机会跟着动,是一种相对静止,而飞机获得动力后,会与地球产生相对运动,所以飞机能动,且到达目的地。
1、地球在旋转,飞机在天上飞,是怎么到达目的地的?
这是个物理冷知识,由于在地球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重力和向心力,吸引力是上述两个分力的合力。由于飞机和地球存在引力,地球动,地球上的飞机会跟着动,是一种相对静止,而飞机获得动力后,会与地球产生相对运动,所以飞机能动,且到达目的地,下面举两个例子:一:我们一直跳高,脚下的地球转动,那我们每次落下的地点不用,只要一直跳就能做免费环球旅行吗?实践表示这是不可行的,人和飞机一样,都在和地球一起转动,只不过转动的角速度一样,运动相对静止而已。
2、飞行员在夜间如何开飞机?
提到夜间开飞机的问题,军备君想到了几年前的一件事,据说当时有部分魔都年轻人在朋友圈发表意见,抱怨“海军航空兵战斗机彻夜起降训练,严重影响了睡眠”,有人甚至要求“机场搬迁”。年轻人说的这个机场就是大场机场,是新中国最早军用机场之一,一向承担着守护魔都的重大使命,尽管这一事件在军地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得到较好解决,但也能反映出航空兵部队近年来确实加大了夜航训练强度和频度,这对于提升军事技能和战斗力至关重要,毕竟战争不会只发生在白天。
实际上,无论是军机还是民航客机,夜间驾驶相比白天要困难的多,这种困难主要来自生理心理和飞机操控两个方面,从生理和心理的因素来说,由于漆黑的夜空遮蔽了人的视线,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飞行员的目视观察受到极大影响,从而失去了对外部环境和状况最直观的感受;同时,人体的感官系统和神经系统是相互影响的,视觉被黑夜遮蔽之后,就会进一步失去对高度、速度、旋转角度等的判断能力,进而影响人的其他感官和动作响应。
另外,漆黑的夜色还会带来深邃的恐惧感,这都会严重削弱飞行员的判断和行动能力,从飞机操作的层面来说,由于夜晚遮蔽了飞行员视线,因此各种操作都要依靠飞行仪表和雷达导航设备,从而判断姿态、调整动作,这就对飞机驾驶舱的夜间操作,飞机自动驾驶导航瞄准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因为如,早期的飞机由于机载设备制约,只能在白天(昼间)和简单气象条件下执行任务,被称为“昼间战斗机”,
当时的飞机执行夜间任务,只能借月光飞行,用照明弹寻找目标,极易发生意外。现代飞机的电子设备日趋完备,雷达导航等功能健全,都能够保障飞行员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和夜晚飞行,也被称为“全天候飞机”,这里的“全天候”是航空领域的概念,通常是所有气象状况的总称,具体包括昼间和夜间、简单气象与复杂气象,共四种气象条件。
能够具备这四种气象下飞行的能力,被称为“全天候飞行员”,二战之后,世界各国战机都经历了由单一的昼间型战机向全天候战机的演变,中国歼8战机早期只有白天型,主要是由于当是的雷达、电源等存在技术难题,无法及时研制出来,迫不得已分为两步进行,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歼八Ⅱ全天候战机才完成首飞。当然,完全不受任何气象影响的飞机尚不存在,
譬如,现代飞机可以在雨中起降和飞行,但碰到大暴雨也必须停止飞行任务,而且飞机对大雾甚至比黑夜更加敏感,所以经常发生浓雾天气导致航班延误旅客滞留的情况。从飞行员的角度来讲,驾驶飞机主要有两种飞行规则,一种是目视飞行,一种是仪表飞行,仪表飞行是完全或者部分按照航行驾驶仪表,判定飞行状态及其位置的飞行。目视飞行是最基本的方式,但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开飞机,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仪表飞行,
显然,夜间开飞机也属于仪表飞行,需要按照仪表飞行的规则驾驶飞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规则》明确要求:白天飞行高度6000米以下,巡航时速250公里以下,在可见天地线和地标的条件下,可以采取目视飞行,当夜间飞行或者低于目视气象条件、高度6000m以上时,必须使用仪表飞行,此时必须使用姿态指引、高度指示、位置判断和时钟等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