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白卷中状元,这个“曳白”状元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中国历史上默默无闻的状元有很多,能中状元是真本事,但官做得如何以及仕途怎样都是另一回事,状元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充满荣耀的称呼,有文状元和武状元之分,两者都是万里挑一,可偏偏有这样一位奇才,在科举考试高中状元后,似乎并不满足,还想再证明一下,又参加了武举,竟然又中了状元,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文武双科状元。
1、唐玄宗这个时代交白卷也能中状元,并且还是个“曳白”状元,究竟是怎么回事?
唐玄宗这个时代的确出过一粒“曳白”状元,而且还是大字不识的白卷状元,据悉,那是唐玄宗天宝二年间,堪称历史科举奇葩史,非常匪夷所思,不是复试都不知道会闹出这乌龙,还是在赫赫有名的开元盛世。交白卷中状元,这个“曳白”状元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事情的经过还要从唐玄宗把年号“开元”改为“天宝”开始,年号改作之后,李林甫大肆“奸妄”,而唐玄宗仗着国势强盛在朝纲不闻不问,导致李林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仅用手段排除了同朝为相的张九龄、李适之、连唐玄宗的三个亲儿子都没放过,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都先后被李林甫设计废为庶人,
李林甫在相位十九年成就了,只要科举学子们在考场上答完试卷呈上给皇帝,皇帝都不会过问,照单全收,只需要“钦点”即完事,可见想要舞弊,会有多大个空挡。但是,在能力滔天,也有马儿失足的那天,据悉,天宝二年那次科举唐玄宗手下信任之一的安禄山看不惯李林甫的独揽朝纲,刚好在科举又抓住了李林甫的小辫子,一言捅破了纸糊,亲言唐玄宗今年考试录取的新状元有问题,
而唐玄宗在收到安禄山的小报告后,亲自下令接见被录取的状元进行殿前复试,复试的结果也果然如小报告中的一样,这位新科状元竟然大字不识,交了白卷,后续这位状元被誉为“曳白”状元。这场新科状元舞弊案之能成为“曳白”状元,源于李林甫以宰相的身份还身兼吏部尚书,何为吏部尚书,就是兼职官员的选拔,而选拔就协管到了科举,所以就导致国家的人才与兴衰全被这一人掌控,
作为唐朝的大奸臣,李林甫一生最大的缺点就是妒贤嫉能,最大的优点就是才能,但奈何将优点拿去用在妒贤嫉能上面了,如果不是,那么帝国的盛世到乱世就不会出现,最终也不会衰败,在唐玄宗逃亡蜀中时都曾感叹“愀然之乐,李林甫之才不可多得,奈何这人妒贤嫉能,不然,以此至败。”李林甫在相期间为了保持自己不受威胁,大肆压榨大唐帝国的人才,导致无人能制衡他,也才造就了历史科举舞弊案,而这场“曳白”状元案堪称历史最奇葩的科举事件,
2、历史上唯一一位文状元和武状元都考中的天才,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状元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充满荣耀的称呼,有文状元和武状元之分,两者都是万里挑一。能高中状元便可步入仕途,开启不一样的人生,从隋朝开设科举考试,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考,在大约一千三百年的时间里,共出现了六百多位文状元(有资料说是654名);武举则是由武则天开设,在明清两朝得到兴盛,到清末废除,只出了不到两百名武状元(有资料说是185名),两者加起来也就八百多名。
可偏偏有这样一位奇才,在科举考试高中状元后,似乎并不满足,还想再证明一下,又参加了武举,竟然又中了状元,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文武双科状元,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文武双科状元——郑冠这位旷世奇才就是郑冠,他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参加科举考试,高中状元;五年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他参加武举又中了状元。
可这样一位举世无双的人物,却没有太多信息流传下来,关于郑冠的生卒年、字号、籍贯、生平等的记录少之又少,郑冠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五年后通过武举中武状元,晋升为户部郎中,后面便不知所终,像消失了一样,没有更多记载。据说他擅长书法,撰写了《济亭记》,但《济亭记》也早已失传,这仅有的信息难以为我们展现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但从这只言片语中我们也可以窥知一二。
1.这样一位文武全才,应该是个敢于打破常规、挑战自己、不服输的人,进士及第已经是万千读书人望尘莫及之事了,可是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还想在另一条道路上挑战一下自己、证明自己,他勇于尝试,最终如愿。2.他应该是个勤奋的人,从文状元到武状元用了五年时间,他这五年除了做官,并没有放松武艺方面的训练,在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武艺,最终夺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