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圭表是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日晷是用来测量时间。晚上看月亮,根据农历日期确定时辰,没有月亮的晚上看星辰位置,也需要按季节调整,古时候,人们没有准确计量时间的工具,只能通过太阳升降来判断时间的早晚,正如古言所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1、古代老百姓没有表是怎么确定时辰的?
古代老百姓通过生产劳动,通过观察自然,认识自然,不论春夏秋冬,阴天晴天,黑夜白日都能确定时辰。当然不能象钟表那么精确,古代农村老百姓,由于村子小,没有更夫,因此听不到打更声。但家家都养鸡,“五更鸡鸣”,一年四季都有报晓的大公鸡,只要村里有此起彼伏的鸡鸣声,天快要亮了,该准备起床了。平时晴天,看阳光的影子,隨着季节不同调整,能比较精确确定时辰,
晚上看月亮,根据农历日期确定时辰,没有月亮的晚上看星辰位置,也需要按季节调整。这个各地都有很多俗语以供参考,遇到阴天,看不见阳光,月亮,星辰。就看院子里种得向日葵,向日葵绕着太阳转,没有太阳也转,根据向日葵角度也能大致确定时辰,根据学堂上课,放学,确定快中午了,快晚上了。根据母鸡进窝确定天快黑了,自然界还有不少参照物,可以确定大致时辰。
2、古时候判断时辰晴天看太阳,那雨天怎么判断时辰呢?
古时日晷和圭表都是用太阳的影子来计算时间的,可是一旦遇到阴雨天或着黑夜的话,这两样东西就会失去作用,那在阴雨天古人又是怎样计时的呢?漏刻为了不受太阳的影响,在阴雨天也能准确知道时间,古人发明了“漏刻”这种计时工具,就是在一个大水壶里装满水,水壶的底部有一个小孔,再在水壶中间立一个标有刻度的尺子,这样随着水慢慢滴出,水平面慢慢下移,就可以从桶中刻度尺上读出时间。
在当时漏完一壶需要大约15分钟,这也是我们现在把15分钟称为一刻钟的由来,可是,这种计时工具有一点很不方便,那就是要有一个专门在漏壶旁边,等水流完了再往里添水的人,非常麻烦。要是这人开个小差,忘了添水,那不是要搞错时间了,后来人们经过改进做出了多个漏壶叠加在一起的漏刻,这样一天只要加一次水就够了。香篆钟在唐代时期,宫廷中流行一种燃烧香来计时的方法“香篆钟”,
它是一种用黄铜做成梅花形状的盘在,盘子内的梅花有五个花瓣,在每个花瓣上缠绕一圈盘香,然后点燃香,看香燃烧的多少来计时。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很常见,大明殿灯漏这可是一个高大上的计时工具,是由明代科学家郭守敬发明的。它的内部是由复杂的机械结构组成,从外观上看却十分的有意思,有点像古时用的走马灯,它的外观上部有十二个木人,每个木人都手执一个时辰木牌,当某个时辰到来时,它们就会在四个方向的门内执牌报时。
门内另有一个木人用手指着刻数,在灯漏的下部四个角的位置,各有一个木人手执“钟、鼓、钲、铙”。一刻鸣钟,二刻击鼓,三刻击钲,四刻击铙,在时初、时正时这些响器也要鸣响。产生这些动作的机构都隐藏在柜子里,用水来做动力驱动它们,五轮沙漏由于漏刻是使用水来计时,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北方,冬天天气比较寒冷,会影响水滴漏的速度,于是后来又衍生出了”沙漏“这种计时工具。
其中最著名的是詹希元创制的“五轮沙漏”,它的流沙是从上端的漏斗形的沙箱流到初轮边上的沙斗里,从而驱动初轮,以此来带动各级机械齿轮祖旋转。最后一级齿轮带动在水平面上旋转的中轮,中轮的轴心上有一根指针,指针安装在一个有刻线的仪器圆盘上转动,以此来显示时刻,这种显示方法与现代时钟的表面结构几乎完全相同。真是为古人的智慧感到震惊啊!此外,詹希元还巧妙地在中轮上添加了一个机械拨杆装置,以此带动两个站在五轮沙漏上击鼓报时的木人,
3、古人是怎么计算时间的,根据什么来判断时辰和年月的?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二十四个小时,每小时有六十分钟,而每分钟有六十秒的时间制度来自西方,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计时工具。但是,在现在的时间制度传入我国之前,我们祖先们依靠的是怎样的时间体系来生活的呢?古时候,人们没有准确计量时间的工具,只能通过太阳升降来判断时间的早晚,正如古言所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