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墨的实物。从出土的同时代的墨来看,这一时期的墨还没有固定的形制,或块或柱或粒,并且虽然是人工制作,但却十分粗糙,这都说明那时的制墨技术还不十分成熟,尚处在萌芽阶段,我的体会是,要根据字的大小选择笔,一般以中号笔为宜,”这条文献价值非凡,“月赐”说明皇帝是按照固定的时间将墨发给官员,这意味着当时墨的产量已经较为稳定。
1、写书法,墨汁怎么调才好呢?
我看了几位答主的帖子,觉得有些人说得不完全对,我补充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参考。市面上卖的墨汁有的是需要加水,有的写着不必加水可直接使用,我的体会是,其实都要加水,不加水太涩,除了去写丑书以外,都得加水,只是加多加少而已,加水调配墨汁既要看你的书写字体,还得看你使用什么宣纸综合考虑,不能一刀切。1、在使用生宣纸的情况下如果需要书写楷书、篆书、隶书这三种书体,由于相对来说行笔速度较慢,加少量水即可,大约10:1的比例即可,加多了会洇墨,
但如果书写行草书、狂草书,由于生宣纸吸墨很厉害,如果加水太少,行笔迟涩,根本拉不开,写一个字笔头里的墨水就可能已经耗尽了,草书的连绵不绝的气势就发挥不出来。这一点我看到有位答主说反了,请大家注意,通常写行草书时加水比例可以按照10:3的比例加水。2、在使用熟宣的情况下在使用熟宣的情况下,问题比较简单,由于熟宣基本上不会洇墨,加水多少问题不是太大,只要颜色黑亮就可以了,我觉得通常按照折中比例10:2比较好,这是我的体会,
2、作为文字书写的墨,在两汉时期生产中有着怎样的特点?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一座秦代墓葬中出土了一块圆径约2.1厘米,残高约1.2厘米的圆柱形松烟墨块,墨色纯黑。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墨的实物,从出土的同时代的墨来看,这一时期的墨还没有固定的形制,或块或柱或粒,并且虽然是人工制作,但却十分粗糙,这都说明那时的制墨技术还不十分成熟,尚处在萌芽阶段。另外,墨出土时一般都还伴着各种形状的石砚和研石,这说明秦代的墨使用时是先将墨丸或小墨块放在砚上,加水浸泡,然后用研石研磨后使用,
汉代是制墨工艺发展的重要时期,松烟墨成熟于汉代。汉代应劭所撰《汉官仪》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隃糜大墨一枚,小墨一枚,”这条文献价值非凡,“月赐”说明皇帝是按照固定的时间将墨发给官员,这意味着当时墨的产量已经较为稳定。所赐为“隃糜墨”说明当时“隃糜墨”为墨之上乘,在那时隃糜是重要的墨产区,据《墨经》载:“古用松烟、石墨二种,石墨自魏晋以后无闻,松烟之制尚矣。
3、写篆书用什么样的笔?有没有高手指点一下?
我写的是小篆,一直以来使用兼毫笔,我的体会是,要根据字的大小选择笔,一般以中号笔为宜。但无论选择什么号的笔,最好选择同号笔中笔头较短的为好,这样在写起字来易控制,另外,如果写的是铁线篆,最好用新笔,因为新笔笔锋尖,写出的笔画细,如果写的是玉箸篆,最好用旧笔,笔尖秃一点写出的线条厚重,但千万要注意,决不要为了达到旧笔的效果把新笔笔尖剪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