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在桃木板上书写驱鬼大师神荼和郁垒的名字,这是有文字的最早的简单的对联。所谓的楹联是指贴在亭台,楼榭,佛殿,寺庙,道观的门楹上,或者台柱上的张贴,悬挂的对联称为楹联,汉代的新文体骈文又对对联句子的工整及音韵的和谐进行了完美,比如诗的出句仄收对句平收,与联的上联仄收下联平收是一致的。
1、对联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过年要贴对联?
谢邀请!早在周朝时代,人们为了驱鬼避邪,便在大门两边各挂一块桃木,上面画符,说可以驱鬼,这叫桃符。后来在桃木板上书写驱鬼大师神荼和郁垒的名字,这是有文字的最早的简单的对联,王安石在《元日》中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此事。真正形成有两个语句相对应的对联是在五代时期,后蜀广政二十七年(964)年,蜀君孟昶下令,让群臣在桃符上题写对句比试才华,但大家写的孟昶都不满意,他便自己写了两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中国最早的春节对联也就是春联,这种在桃符上的题句对联逐步传播民间并推广。《诗经》《楚辞》《离骚》等诸子百家著作的句式和用词手法,在慢长的历史中被吸纳进对联中运用,汉代的新文体骈文又对对联句子的工整及音韵的和谐进行了完美。随唐和宋代由于受诗词的影响,对联的对仗和音韵更为讲究运用更广泛,从宫庭园圃,民间百姓的门庭楹柱以及名胜古迹寺庙等都有意深韵美做工精妙的对联。
2、对联和古诗的关系是什么?
关于诗与联的关系,我想以自己配图诗为例来谈:《梅》:势霸斜持剑,横空欲近天,试问谁人敢,挡我寒中仙。有说法“联是诗中诗,诗是联之源”,而且个人认为对联可以为学诗奠定基础,如诗中“势霸斜持剑,横空欲近天。”就是诗中联,2、从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对联和古诗有着很多共同点:这也可以对照此诗来理解。(1)都有格律要求:联律、诗律,
(2)联律的规则和诗的对仗格律要求是一样。(3)韵的要求上比较一致:比如诗的出句仄收对句平收,与联的上联仄收下联平收是一致的,(4)在声的要求上新旧声“双轨制”,不能混用。3、但是对联和古诗还是有区别,具体如下:(1)结构不同:联的长短无定式,即不限长短。如《声律启蒙》中:天对地、雨对风,可一字对,最长的到900多字对。
而诗,长短有定式,且“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如五言绝句20字两联,七言绝句28字两联。律诗四联40字或56字,(2)平仄匹配不同:联虽讲平仄但一般无定式,符合《联律》第五条即可,平仄只要在节奏点平仄交替,上下对应节奏点平仄相反。而诗:字有定声,平仄有定格,有律可依,(3)声韵要求不同:联讲声不讲韵。
3、什么叫对联?怎样才能写出好的对联来?
谢友邀请:所谓的楹联是指贴在亭台,楼榭,佛殿,寺庙,道观的门楹上,或者台柱上的张贴,悬挂的对联称为楹联,——而内容的写法各不相同,其联语要与所贴的地方和所表达的内容要相符合,而绝不能随意而为。例如:在山门上贴的:五岳虽尊功业让此峰独占,一山特立造化遍天下难齐,钟楼上贴的:钟鼓楼高殿角动春雷之响,浮屠塔峻天际飘仙梵佳音。
佛殿门前贴的:八宝殿前侍立是长生玉女,九龙床上坐着个不坏金身,公圆门前贴的:门近石桥九曲九湾流水顺,圆栽桃李千株千棵斗秾华。寺庙门前贴的:三山门外巍巍万道彩云遮,五福堂前艳艳千条红雾绕,——以上是楹联的写作格式,如自已创作对联时,切记要把楹联,春联,挽联,喜联,寿联加以分别,搞懂。这些对联的格式都尽不相同所以,如是给别人写对联时一定要弄明白这些对联独有知识,以防落下笑话,
4、对联的起源是什么,有哪些分类?
追溯谈起对联,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那时候的对联叫做“桃符”,也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取材桃木,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多的桃木,在上面雕刻,写“神茶”、“郁垒”两个神名或驱邪降福之类的吉祥语,来驱鬼镇邪,称为“桃符”。为什么要选择桃木呢,《山海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述:“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