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态逻辑眼里阴阳五行不科学近巫。简单地说阴阳五行是对时空认识的一个参照,复杂地说阴阳五行是对变化认识的一个参照体系,有人齐国邹衍在战国时就提出了“阴阳五行说”,总之阴阳五行是我们祖先用以解释世间万事万物发展规律的金钥匙,值得研究和继承。
1、中医所讲阴阳,五行。你怎么理解?
中医是以中为治病指导思想的一种医学,种子生根发芽下上通于种子外壳之内是中字之范式。相对种子外壳之内是中间,相对种子外壳之内核是中心,中是一个相对的认识。所以中医通过对疾病有一个相对的认识,然后再进行相对应的治疗,世界在运转变化着的。人是一个生命体,也是变化着的,认识变化首先要建立一参照体系。阴阳是总体变化的一个参照体系,
五行是具体变化的一个参照体系。如果我们走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迷路了怎么办?先确定自己现在是在什么时间,以天,以阳光角度可以立刻判断大概时间,阳光便是阴阳光气的一部分。然后确定自己的方位,东南西北中就是五行的演绎。简单地说阴阳五行是对时空认识的一个参照,复杂地说阴阳五行是对变化认识的一个参照体系。凭借参照,认识了变化,
也就识得了疾病成因以及发展趋向。而中医治病的原理就是破解疾病的因果,而参以药物去除疾病,至少干扰疾病发展从而控制疾病,再使疾病消失,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而对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依靠参照体系之上,依靠参照体系,必须要中正。所以称为中医,阴阳是以日月为原始依托的一个认识。讲的不是日月,而是日月光气之宪象,五行是以金木水火土为原始依托的一个认识。
金木水火土不是指物质,而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宪象,透过对宪象的类比,然后找出变化的根由。说着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宪象本身也是在变化的,认识始终是相对的,也就是说认识也不是固定的,必须要随变化而变化。阴阳五行是一个运转的系统,是动态逻辑下的产物。所以很难用静态逻辑来确定他们是什么,在静态逻辑眼里阴阳五行不科学近巫。
2、阴阳五行理论到现代,除在中医、易学上有应用,还有啥实效应用?
首先要说,“阴阳”和“五行”不是必然连在一起的一回事,如果讨论,是需要分别探讨的。但是,“阴阳”和“五行”,都是上古先民的朴素哲学思想,反映着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界的直观认识,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和“五行”,才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被描绘成宇宙间的绝对规律,甚至成为朝代轮换的“定数”。这个演变过程,叙述起来比较复杂,篇幅小不了,
作为问答,只能简而言之。就“阴阳”和“五行”的现代“实效应用”来说,我认为,必须充分尊重上古先民的智慧,从中吸取有益成分,但也不必事事套之,现代科学分门别类已十分精细,各样的问题有专门的科学去研究。如果仍然把“阴阳”和“五行”当做“万能灵药”,凡事都以此解释,一定是不行的,一“阴阳”,是上古先民对世界观察后作出的概括——天有日月,人分男女,很多事情,似乎都存在“阴阳两极”。
老子和孔子,都谈到“阴阳”现象,老子更多讲到了“两极”的转化。在两千五百年前,这样的认识不能不说很珍贵,但也要说是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但是,这种哲学思想影响极其深远,渗透到当时和以后社会生活的种种方面——包括对宇宙星辰运行的看法;对寒暑变化和历法的看法;对世间事物和历史发展的看法;对生物和人生老病死的看法,等等。
特别是其中关于“两极”转化的思想,实际上也就是现在哲学中所说的“矛盾及其转化”的思想,十分可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具体科学问题,还需要具体的科学学科来解决。比如,电子和正电子,正离子和负离子,尽管也各是一对“矛盾”,但如果依然用“阴阳”来表述,未免就不知所云了,二“阴阳”的问题,相对还比较简单。
“五行”则更为复杂,最早提到“五行”的,是《尚书.甘誓》。学者们说,这是禹和有扈在叫做“甘”的这个地方作战时的誓词,所以,《墨子.明鬼篇》全文引此篇时,用的是《禹誓》的名称,《甘誓》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后来,对“五行”和“三正”,就有了各种解释,究其根源,最早的“五行”,应该是指天体运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