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无法穷尽真相的,只能是去接近。另外,「六十岁」有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的说法;「七十岁」又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岁」;期颐之年,则是「百岁」了,答案是八十、九十岁,称耄耋之年,今人太刻薄太小气,特别戾气,尤其是不肯放过公知,似乎是对他们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
1、耄耋是指多大年纪?
耄耋是多大年纪?答案是八十、九十岁,称耄耋之年。古代对人生各年龄阶段的雅称都有哪些?不满周岁的孩子,称为襁褓,幼年孩子,泛称为总角。十来岁的孩子叫幼学,十五至二十之间为舞象。对于女子的称呼,十三岁左右被称为豆蒄年华,十五岁成人及笄之年,十六岁碧玉破瓜年华,二十桃李年华,二十四花信年华,二十岁的男子称为弱冠。
2、70岁是古夕90岁是什么?
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
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
”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
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另外还有: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韶年:男孩八岁。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弱冠:二十岁,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古稀之年:七十岁。杖朝之年:八十岁,耄耋:八十、九十岁。期颐:百岁之人,始龀、髫年:女孩七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标梅之年:出嫁幼学之年.10岁舞勺之年.13岁志学之年.15岁(单髻.及髻.抓髻.)而立.壮室之年.30岁强仕之年.春秋鼎盛.40岁艾老.服官政.50岁杖乡之年.耆年.60岁杖国之年.致仕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齯齿.鲐背.冻梨.黄发.90岁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华.女子16岁风信之年.花信之年.24岁在我国传统医学文献裏,关於「天年」(人类自然的年寿)的记载------如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道:「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经.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为「百岁」,还说「人之寿百岁而死」;又如《尚书.洪范篇》以百二十岁为寿-----推算人的自然年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岁间,此与现代科学的测算大致相符,说明人类的自然寿命,是可以活到百余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