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每一关都很不容易,几乎都是百里挑一的竞争激烈。而如果要买官,在清末,捐个知县的价格需要4600两银子,这相当于130个家庭一年的生活开支,除非富贵人家,一般人家根本捐不起。但是,不管你通过科举,还是通过买官,你都是只获得了做知县的资格而已,接下来,你就得排队候选,等待“出缺”。清朝时期,全国有1500个知县的职位,但是每3年一次的会试会产生200多个进士,再加上6年一次的大挑考试以及不定期的恩科考试,即使在清朝前期,竞争者已经非常激烈,而到了清朝后期,买官之风流行,就把更为庞大的买官者放进了这个等待的池子里。
而只有出现在职知县死亡或者去职了,才能补上一个候选官员,一个萝卜一个坑,这个等待的时间是极其漫长的。郑板桥44岁中进士,中二甲第八十八名,但他在京城等了一年,也没等到朝廷的分配,不得不回到家乡,5年后,他再次入京等待,刚好受到慎郡王允禧的重视,在允禧的推荐下,郑板桥才有机会去范县做知县。郑板桥运气还算不错,有一个叫刘黎阁的人,候补了26年,很多人候补了一辈子,也没等到上任的圣旨,有个叫王竹的人,候补了20年,好不容易等到了上任荆溪知县的圣旨,却在4天后就去世了。
“姊”和“姐”有什么区别?
“姐”是方言,在《说文》中解释道:“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说文》是汉朝许慎所著,但是经过历代整理,中间是否保留多少原意,很难说了。目前所流行的《说文》是宋朝的,宋太宗校订的。段玉裁注解为:“方言也,其字当为蜀人所致”。一般认为这个字是有转音而来,由于各地方言读音差异很大,逐渐演变出来的新字被叫做“转音”,有人认为“姐”的转音来自于“姊”,也就是。
但是据王国维猜测,这个转音应该来自于“祖”,。在客家话里面还保留这种称呼“姐公”,“姐婆”,就是指的外公,外婆。(这个我也只是从书上看到的,不知道有没有客家人,来证明一下)。在宋朝的称呼母亲为姐姐已经是很常见的了,在南宋《四朝见闻录》中曾提到:“上尝宪圣曰:极知汝相同劳苦,反与后进者齿,朕甚有愧。俟姐姐归,尔其选已。
”这其中的姐姐就是指的太后,赵构从北方迎回了母亲。而在宋朝的时候,小姐这个词也出现了。最早是指家中身份地下的婢女,后来指代妓女。在宋朝的《夷监己制》中提到:“常为倡家营办生业,遂与散乐林小姐绸繆”。其中“小姐”就是指有才艺的妓女。清朝赵翼在《陔馀丛考》中记载今南方搢绅家女,多称小姐,在宋时闺阁女称小娘子,小姐乃贱者之称耳。
这特么我还能说什么呢?上千年了,兜兜转转又回来了,小姐又重新走上了正规。姊这个词,出现的很早,而且意思变化也不大,多用作书面语。在《说文》中解释为:“姊,女兄也”。在《战国策》中写聂政提到:“非独政之能,乃其姊者亦列女也!”而在《史记》中汉武帝就直接称呼他的姐姐为姊:“嚄!大姊,何藏之深也!”。姊在南北朝的时候,在北齐也曾被用作称呼母亲。
在《北齐书》中记载,高湛曾逼迫自己的嫂子李祖娥,行淫乱之事,而且还有了身孕。李祖娥觉得没脸见自己的儿子,所以高邵德每次求见都被拒之门外。高邵德就在门外高呼:“儿岂不知耶,姊姊腹大,故不见儿。”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无论称呼母亲为“姊姊”或者“姐姐”都源于南北朝时期,有人认为它的源头应该是鲜卑。鲜卑人比较乱,称父兄都为“阿干”,在《晋书 四夷传》中记载:“鲜卑谓兄阿干”,因为哥和干发音相似。
书法作品中,为什么有的被称为老干体和江湖体?老干体和江湖体能不能称作书法作品呢?
老干部体和江湖体都是貶义词。先说老干部体。每个书法组织里,都有一些图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的人,他们都有各种头衔,每次展览都少不了他们。他们的字,无论怎么改头換面,无论怎么装模作样,也就是那两下子。总是让人看不上眼。没有风格,缺少基本功,让人一看就不顺眼。我觉得,这就是老干部体。当然,如果把它的概念外延,一切“半吊子"书法,都可以称为老干部体。
在正儿把劲的书法大赛中,是很难看到老干部体的。而江湖体,则是打着创新旗号,游走在书法界内外的一种让人十分讨厌的书体。它的最大特点是,直接破坏书法儒雅丶中和丶大气的格局,把书法纯粹当作一种杂耍,胡写乱来,是对书法毁灭性的打击,我把它形容为“书癌"。一个人如果走上这条道路,那就完了。书法界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怪胎,都与书法界的腐败有关。
其实这两种字,多数人一看就能看出来,可为什么它们竟然可以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种展览里呢?关键是有人给他们开绿灯。而且是反复丶多次。这就让人们非常反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两种书法的作者,一般缺乏书法的天分,也耐不住性子认真苦练,便动起歪脑子来,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致使书法界一块净土上,出现了这些与真正的书法艺术格格不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