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道”的精神,“道”就像浩瀚穹宇一样博大而无垠,无声无息地按自然运行,用“道”的无私和宽阔的胸怀,滋润着万物生灵。告诫人类如果不想让自己永远被痛苦所困扰,如果不想在社会中处于衰败、弱势地位,就要按自然规律行事,通过人类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提高自己融入社会的能力,才能在人生的大风浪中阳光生存。
否则,不按自然之规律行事,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就会被社会淘汰,或成为最低层的深受痛苦和心灵倍受折磨的人群。这就是大道自然的道理。3、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自然规律的“道”是一视同仁的,无论对十恶不赦的小人,还是对品德高尚的谦谦君子是同样对待的,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体现了“道”在运化过程中的平等,将大道之自然规律传授给每一个人,告诉人们何为“有德”何为“无德”。
但在“德”的修养上,有德之君子与无德之小人差别极大,君子之德合于道,小人是缺德、无德偏离道。作为后知后觉的人类,“德”是可以修养的,不断地对自身进行修养,自立、自强、自尊,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从一个人生低级阶段提升到另一个高级阶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成为谦谦君子。但这种修养,修与不修,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
“道”作为自然规律,在无形的空间自然而然不断地运行着,是一个横亘不变的规律,一个人你是不是在追寻它、探索它、看齐它,是不是在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与德行与“道”同步,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与“道”的运行毫无关系。如果你自身不去努力追寻,则可能就成其为缺“德”或“无德”之小人,所以这就要求人们不断地去自强不息地努力,不断修炼、不断提高自己,“厚德”方可载物,厚德方可与道同行成为谦谦君子。
请问把周易研究透彻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周易研究透了也没有任何用,本人学习了几年周易和奇门遁甲,说什么趋吉避凶该来的灾难还是会来躲都躲不过去,谁也不是神仙改变不了命运,如果周易真的能改变命运,姜子牙也不会80岁了一事无成,卖什么什么赔钱,如果不是运气来了碰到文王他也会老死山林。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周易学通了,也不过知道什么时候能忍,什么时候不能忍罢了,至于说周易可以改变命运和世界,都是扯淡的,周易预测也是瞎蒙的,至于以前的烧饼歌,马前课等等都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后人硬去套上去的,顺其自然才是周易的宗旨。
周易书中的第一句说不要信命是真的吗?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的来源在哪里,但是易经第一句话确实不是这个。现在大家所说的话周易,易经大都是指周文王时候的《易经》,所以也被称为《周易》,周朝的时候的嘛。这是目前普遍被大家接受的一种观点,至于真相如何,就不得而知了。易经确实是归藏,连山,周易的统称,而归藏连山据说已经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了,这也是普遍被大家接受的看法,当然,也有人认为,其实三者是发展融合了,其实我个人比较认可后一种可能,毕竟一种文化要彻底消声灭迹有点难,不可能一点蛛丝马迹都留不下来的。
现在大家看到的周易版本就是传说周文王所撰写的论文周易,其实,这个观点我也不是很赞同,因为只要稍微读一下这本书,就知道,《周易》中算蕴含的东西太多,要编纂这样一本经书,而且还要辅以术数,对一个人而言是不是有点难?虽然文王被商纣拘了七年所作,但是,也有点太厉害了哦?所以我比较认可,这本部书是“劳动人民”的结晶,这里的劳动人民当然也不是普通人,能书会写的“劳动人民”还是比较少,所以,这就注定是社会顶端或者享有特殊地位和资源的人,一起编撰,慢慢改进而来的。
周文王我更偏向于是一位总结者,发扬者,和修缮者!易经在历史中也是经过变迁和改变的,汉马王堆出土的易经就和现存易经在卦序就有不同。而在之前,人们研究易经是易理和术数一起钻研的,孔老夫子研究易经也是更偏向于对易理的钻研,后人却是将一个统一的东西分开了,一直到现在重占卜,轻易理的现象。可惜了啊。有人提到老子,提到《道德经》,不得不说,这两部书有些相似之处,都讲到阴阳大象,都有自然人伦,但是,这确实是两本不同的书,若是说其中联系,那就是《道德经》更具体一些,侧重于某一方面,而《易经》涵盖极广,而且,易经的理论哲理对道家影响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