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进入1943年之后前线德军屡战屡败,尤其是1942年的蓝色会战让德军装甲部队损失惨重!德国工业组织部部长施佩尔制定了疯狂生产军火的计划,作为响应德军装甲委员会提出了“元首计划”,要求厂家在1943年10月之前将IV号坦克的产能提高一倍!在1944年春季到来之前额外生产1200辆IV号坦克,一言以蔽之,各大厂商都要赶产量,这就绝对不能再允许IV号坦克的生产商们花时间调整生产线了!除了要加快IV号坦克的生产速度之外,还要建设最新式的豹式、虎式坦克生产线,这需要机械制造部门花费更大的精力生产设备,也就更没有时间改动IV号坦克的生产线了!其实,1943年之后出现的IV号坦克H型、J型都没有对生产线进行大改动,只是额外加装了装甲板提升防护力,这都是害怕影响产能的妥协方案,只有F2型以及之前的性号进行了大改动,例如:IV号的火炮从24倍径到43倍径再到48倍径逐渐增大,前装甲也从30毫米到50毫米、60毫米再到80毫米不断提高,这些改进都是要求生产线随之改动的,不过也没人觉得不妥,因为德国工业部门在1943年之前有大把的时间折腾。
除了怕影响产能之外,还有IV号坦克的先天设计问题,它先天的条件不允许做进一步升级了,最早的IV号仅有17.7吨重,300匹马力的迈巴赫发动机能保证40公里每小时的最高时速,当配备48倍径75毫米炮的H型出现时体重已经飙升到25吨了,此时发动机约有320匹马力!也能保证4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但对于悬挂系统、变速箱和传动设备而言,这已经是极限了!但是克虏伯公司提出的倾斜装甲IV号坦克,还是可以顺利投产的。
可是,当克虏伯公司在1942年12月份获得德国武器局的许可,可以生产倾斜装甲改进型的IV坦克时,它又作死的要进一步提升装甲防护能力。它提出倾斜装甲80毫米、驾驶舱顶部装甲50毫米(增加了40毫米)、地盘20毫米(增加了10毫米)的最新装甲配置,估计炮塔也要进一步强化,这个改进让IV号坦克BW型的定型工作进一步延迟,进而错过了有时间改动生产线的最后机会,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改动带来的重量提升还不算致命,BM型IV号还是可以生产的。
但是,由于不断地改动,BW项目拖到1943年5月份还没有准备好生产。此时,克虏伯公司根据战场传来的新报告再一次调整了BW坦克的设计,为了有效应对苏联人的反坦克狙击枪,克虏伯决定将BW型的炮塔四周和车身两侧装甲都升级到45毫米,这就分别增加了25毫米的厚度,重量一下子就飙升到27.2吨了,严重超出当初17.7吨的设计指标;如果再加上宽履带增加的额外重量,IV号坦克BW型的体重将高达28.2吨,它的负重轮、传动系统和悬挂系统都会不堪重负。
类似的还有虎式坦克,如下图所示:一言以蔽之,IV号坦克的改进潜力已经支撑不起倾斜装甲BW型的需要了,但如果不这样强化IV号,即使生产出带有倾斜装甲的BW型,在战场上也毫无优势可言,还要浪费大量时间和资源用于更新生产线上的设备,既耽误了生产时间无法完成武器局下达的任务,也不能制作出优秀的产品,转而生产豹式坦克是唯一的选择,面对现实克虏伯也不再坚持了,BW型IV号成了图纸上的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