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国家姓王的人几乎相当于日本全国的人口,这还不包括的海外的华人华侨。比如说许多汉化的少数民族,在改姓的时候,王姓都是比较优先的选择,根据公安部公布的最新的《2018年全国姓名报告》,“王”姓户籍人口数量达到了1.015亿,比排名第二的李姓多61万人。
1、中国人的姓氏来自哪里?
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母系社会的时候,为了区分种群,即出现了代表种群的图腾。随着进入农耕文化和进入奴隶社会,产生了文字,图腾就由姓所取代,社会进一步发展和随着人口增加,人比母系社会更有了独立性,因而出现了氏,再进一步发展,姓氏相融一直发展至今。所以在夏商周时代还没出现氏的时候,姓都有女旁,如:姬、姒、姜、姚等,
2、陕西人的祖先都来自哪里,有什么典故?
陕西可以说是国内少有的跨越不同维度的省份,南部,中部,北部文化差异巨大。咱们首先从陕北地区讲起,这里被誉为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前几年在榆林神木县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石峁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考古成果与史料记载得到了完美的相互印证,据考古专家推测黄帝部族就是从这里兴起并发展壮大,最终一统华夏帝国。
这里也一直是汉族与异族文化交汇地,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以及来自西域的龟兹人等少数民族在这里与汉民族融合,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其中汉武帝大败匈奴以后,漠南匈奴开始大规模内迁到陕北地区,到了东汉时,羌人又开始迁入这里,直至南北朝时期,居于西北的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粟特人,也逐渐向陕北迁徙。
接下来虎哥给大家讲陕西的第二部分关中地区,这里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距今5000年到7000年仰韶文化时期,西安的半坡人就已经发展了农业文明,也带动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到了夏商时期,活动于关中地区的部族有井方、犬方、等,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时,因秦国国君秦襄公在犬戎攻打周朝时,作战得力,立有大功,而且还派兵护送他迁都,于是提升秦襄公为诸侯,赐封给他西戎攻占的岐山以西土地(今陕西省凤翔县一带),建秦国。
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进一步充实国都,并防止六国残余势力,旧贵族图谋复辟割据,秦始皇把六国富豪和强宗十二万户迁到咸阳。后又于公元前212年,徙三万户于今陕西临潼区,五万户于今淳化县,西汉初期,汉高祖制定一系列鼓励增殖的人口政策,并开始把一些豪强和富人迁徙到长安诸陵,防止这些人坐拥一方,形成地方割据,对抗朝廷。
当时迁移的有燕、赵、韩、魏等六国国王后裔,以及豪门名家,田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五家族共计10万余人入住关中,至汉武帝元光五年,陕西人口约220万人,东汉初以来,又有羌人陆续迁入关中等地。隋唐时,中亚的康、安、曹、石、米、史、何等“昭武九姓”之国也纷纷归附唐朝,先居住在河西走廊,后来部分迁到了陕西,
到了盛唐时期,陕西为国都长安所在地,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籍人口已经达到了424.1万人,占全国人口8.9%。作为一座国际性的都市,唐长安城里的外来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5%,其中外国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不下3万人,到了唐朝末期,随着战乱和政治中心东移长安失去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大量人口开始外迁。
原来在关中的一部分宗室、贵族、大臣等及其附属人口随之东迁洛阳,有些则迁入其他地区,第三部分是陕南地区,这里地处秦岭南麓,属于长江流域,群山环抱,地形封闭。是我国南北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特殊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远古时期一直到近代,这一地区始终在人口的迁徙运动中起伏跌宕,尤其是明、清两代,陕南成为以湖广、闽粤为主体的全国性大移民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