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退休就去世,不一定是60岁是个坎,主要是心理因素、身体因素、生活习惯和攀比心理造成的。年的油腻大叔路过,人生其实是有节点的,也可以说是一道坎,心理因素这部分人在岗是多是领导,那时当领导要车有车要钱有钱,我单位有一个一把手,原来上班时,出门有车伺候着,单位里也是说一不二,所有的人都听他指挥。
1、25岁真的是人生的一个坎吗?你怎么看?
85年的油腻大叔路过,人生其实是有节点的,也可以说是一道坎。5岁那年我们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但之后我们就开始了课本学习生涯,开始有了学习的压力,跨进了人生的第一道坎,15岁那年我们进入中考,进入了另一道坎,能否考进重点高中,或者上名牌大学,心系着家人亲戚朋友,也关乎自己的未来的关键时段,我们只能选择努力向前,不言弃。
25岁那年我们大多的人都离开了学校,已经进入社会开始工作,在为这个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之后面临着结婚生子,组建家庭,可以说面临人生全新的一道坎,勇敢夸过25岁,妻子、孩子、房子、车子、票子,都是我们人生的大事情要去完成。如今的我已经35岁了,我现在要做的就是,事业稳健,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幸福生活着,
2、30岁真的是个坎吗?
多数人,在三十岁时真的有一道坎儿。这道坎儿,有时,体现在生活上,有时,体现在精神上。更多的时候,二者皆有,要说这一切的根源,恐怕就是孔老夫子在《论语》里的一句话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出自《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是指到三十岁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规则,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性格以及人生做事的方法和价值观,
而我们现代人,却将“三十而立”变为,三十岁就得成家立业的世俗标准。我们不禁要问,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的生命的轨迹,难道应该被两千多年前的一个老头的一句话给规划了吗?更何况,人孔夫子老人家也压根儿没有过,给后人的生命套上任何加锁的想法,我们在传统文化中,习惯了遇到问题时,先去从先贤口中、或传统世俗中,去寻找现成的答案。
殊不知,先贤秉承的是“君子之学,慎独而已矣”的哲学,不会进行自我追问的人,永远缺少个人的思考和选择的空间。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十岁的坎儿,本质上来说是“中年危机”的提前,人到三十岁时,都要面对工作、结婚、生子等诸多问题,个人的社会和家庭角色发生转变,身上无形中增加了很多沉重的责任。到三十岁有危机感的人们,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苦楚,觉得生命只是和理想完全相反的鬼混,
沉重的负担下,看不到诗和远方,生活只是眼前的苟且。“中年危机”从何而来?追本溯源,它只是我们文化塑造的一个概念,它就是文化创造出来的一个壳子,我们何必不假思索地将它往自己身体套呢?有的人二三十岁,活的像行将朽木的老汉;有的人四五十岁,活的像意气风发的少年。究其根本,心态决定一切,能够从内而外,深刻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人生,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从容。
3、俗话说老人七十三岁,八十四岁是个坎,不过生日,是这样吗?
73、84岁是个坎,这只是一个说法而已,说的人多,听的人也就多了,也就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两个年龄,一旦有人过世就自然的归结到这个所谓的规律了,现在,生活和医疗条件好了,人活到七十也不古来稀了。所以,不必在意岁数,它只是个数字,父母辛苦了一辈子,晚年闲下来了,就孤单寂寞,思亲盼儿孙,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见到很多亲人,也只有父母生日的那一天,才能一下子见全那么多亲人,热闹欢快可想而知,
因此,我们不要迷信了,能多聚就尽量多聚聚吧。本人父亲今年也84岁了,自他七十岁生日起,我就一直给他老人家举办生日宴,而且所有费用我自己承担,尽管我有姐弟妹,再有四个多月他老人家就过生日了,我还准备一如既往地召集父亲所有的亲人、儿孙绕他膝下给他老人家做大寿,老人家晚年的乐事不多,我们做儿女的要尽量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