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成文在北宋初,原收集411个姓氏,后增补到504个,这就是现在我们见到的百家姓。在百家姓中,有萧姓,而不见肖姓,“百家姓”成文于北宋初期吴越地区,“赵钱孙李”之所以排在“百家姓”的最前面,主要是北宋的皇帝姓“赵”的缘故,当时南唐与吴越国相邻,国王姓“李”,所以“李”姓,成为百家姓第四位。
1、“肖”是我国大姓,《百家姓》中为何没有?
《百家姓》成文在北宋初,原收集411个姓氏,后增补到504个,这就是现在我们见到的百家姓。在百家姓中,有萧姓,而不见肖姓,应该说,在过去肖姓与萧姓比,人数要少得多,属于小姓,未进《百家姓》也属正常。不是所以的姓氏都能列入《百家姓》,因为它收录姓的太少,《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的姓氏有11969个,有4925个姓氏未解释来源。
这说明,中国的姓氏来源有很多种情况,有些根本弄不清楚是怎么来的,即使有些注明来源,还会出现几种观点,让人莫衷一是。“萧”姓与“肖”姓在古代是两个姓,古代“肖”姓人数很少,在史籍中能查到的很少。从间接资料能查到的,据明代凌迪知的《万姓统谱》卷103载,有汉代的肖安固、肖始、肖玉、肖雩、肖同,明代的有肖靖,这几个人的详细一点的内容就不清楚了,还需要再深入查找,
而从正史中能查到的肖姓人物有两位,都是元朝的,在《元史》列传第七中有“肖乃台”的传记,介绍的文字有800余字。另一个能看出是人名的是肖撤八,《元史》列传第三十八中有短短的几句话:“甲寅,举部属肖撤八、耨邻之功以奏,上赐肖撤八、耨邻金银符,仍隶麾下,”我们老家村北3里地,有个肖村,肖姓在村里是个大姓,肖村在元朝时就有了。
山东也有个肖村,也是用肖姓为村名的,可见,肖姓并不是纯粹由“萧”简化而来的,在我国的开国将帅中,肖姓有中将肖向荣、肖望东、肖新槐,少将有肖前、肖元礼等。萧姓有大将萧劲光,上将有萧华、萧克,可见这两个姓是分着的。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不少“萧”姓者因简化字,把“萧”写作“肖”了,有些人想改回去却不容易了,
2、在百家姓排名中,你的姓排第几?你觉得这个排名准不准?
“百家姓”成文于北宋初期吴越地区,“赵钱孙李”之所以排在“百家姓”的最前面,主要是北宋的皇帝姓“赵”的缘故。而吴越地区,是吴越国国王钱俶的地盘,在当时,吴越国与北宋联合灭了南唐,所以“钱”姓就排在了第二,又因吴越王妃孙氏,“孙”姓就排在了第三。当时南唐与吴越国相邻,国王姓“李”,所以“李”姓,成为百家姓第四位,
从首个姓氏来看,当时的北宋应该还没有统一全国,且作者应该是吴越人。由于,南唐和吴越最后灭亡,所以他们的姓氏就靠前一些,“百家姓”原文收集了姓氏411个,后来又增补了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作者采用的四言体例,除了第一排可能是有影响力的姓氏,其他排列方式,应该是为了押韵,便于朗读,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这些在吴越地区非常常见的姓氏,尤其是吴姓,起源于吴越地区。像周总理和鲁迅(周树人)都出生于吴越地区,说明哪里的周姓在当时属于大姓,郑姓在闽南和吴越地区也非常常见的姓氏,我们最熟悉的郑成功和郑板桥就在那边。所以,靠前的姓都靠近吴越,而后面一些的姓氏,除了作者接触到的,应该排名不分先后,最主要的还是为了押韵。
举例:“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最后一个字是不是都押韵“ang”,押韵是为了便于朗读,便于记忆,《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这是给小孩子读的,所以很有必要押韵,且和诗歌一样的形式,朗朗上口。在那个时代,地位高的肯定排前面,而不是按照人口的多少,
所以,不存在排名准确不准确的争议。我的姓氏刚好排在第一句的倒数第二个,大家应该猜到了,所以,就不用说了,上次还专门解释了一下自己姓氏的来源,中国的姓氏源远流长,人口随着不断的迁徙,分布也比较广。不过从《百家姓》来看,作者是吴越人,所以对靠前的姓氏,接触比较多,当然,除了第一句的姓氏排列在当时是按照地位的高低排列,后面出现的姓氏,还是为了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