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有一天,从远方寄来一封普通的信,你无论是激动兴奋,或者是惊奇欣喜,你都不敢轻易打开它,因为你不知里面装的是,接受录用的通知,还是拒绝退回的诗稿。如果诗稿被录用并被成功发表,那阵时间就是你写作路上最幸福欢乐的日子。如果是退稿不用无法发表,那就是你最悲惨痛心裂肺的苦难岁月。也许你就会问,假如你不会写诗,也就没有如此的感觉。
古代很多文人写诗喜欢把自己比喻为女子,以女子的口吻作诗的原因是什么?
在杂文名篇《坟》中,鲁迅先生提出了一种说法,中国历史其实是在两种时代之间交替进行:一,想做奴隶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换言之,中国一直都处于“奴隶”时代。奴隶时代,除了作为奴隶主的君主和丈夫,就是臣子和妻妾了。漫长而强大的“奴隶”文化,使得中国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人格——臣妾人格。武汉大学教授李建中老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写成了《阴阳之间:臣妾人格》一书,对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臣妾人格“患者”作了论述。
作为臣子或者草民的文人,显然不太可能成为君主,臣妾人格综合症时常感染了他们。或者说,他们的骨子里,多半流有臣妾人格的血液。外化为文,时常自比女子,抒情言志了。具体到题主的问题,文人之所以自比女子,以女人的身份和强调抒情言志,原因到底有哪些呢?首先,文人身份与臣妾相似,出于相对弱势地位,借助女子身份,言说自我,含蓄婉转,便于抒情言志。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进取为人生重要理想,达则兼济天下。兼济天下,须得遇明主,受人赏识,已经居于臣妾之位了,皆女子达意传情,固其宜也。屈原自比美人,喻楚王以男子,以女子的德、才、色,比喻自身的品德、才华和容仪。因自身优异禀赋和才德,而被楚王重用,后来因“嫉余之蛾眉兮”的“众女”谗言,“君子”疏远了“美人”。
【中国古代文人中,作闺音最早最著名者要数屈原了,他的《离骚》《九歌》等作品,多有以女子身份抒情言志的成分。一般读者可看今人的翻译和注解本。如希望有所精进,当然要读《楚辞集注》《楚辞补注》了。】如果直接正面述说,恐怕难以做到含蓄有节,容易流于怨愤,有冒犯尊上的风险和嫌疑。如以男子与男子的朋友关系言之,则不够贴切,毕竟君臣关系不对等,而朋友关系相对平等了。
其次,男性文人第二性征发育相对充分,情思细腻,类似女子,以女子口吻传达自身生命体验和人生感受,有一定的心理基础。社会对男女形象,有着相对固定明晰的区分,这种区分,有其必要,也有合理处。然而,崭然两途的分别,未必完全符合实情。女性可能具备男性的某些性征和特点,男子亦然,可能有些细腻缠绵,难以述说的情绪和感受。
如果直接以男性的身份道出,可能会受到习俗道德规范的拘束,便有意无意地以女子口吻赋诗作文了。如今的反“娘炮”式小鲜肉,却有其合理之处,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对男性第二性征的压抑了。所谓的男性的优良品质,不应该仅仅限于表面的阳刚坚毅,更应该具备勇敢、自信、正直、诚实等品质,而不应该过分关注外形和妆容了。【图:《花间集校注》。
《花间集》,是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词选本,词体代言体制的确立,与此集中大量的代言之作,存在重要关系。】第三,有些问题比如词,最初由歌儿舞女演唱,文人为其作词,自然要仿照其口吻心态了,这种习惯成了传统之后,便会出现大量踵武效仿者了。温庭筠奠定的“花间范式”,抒情主人公都是女子,辞藻华丽,香软浓艳,多描写闺阁生活场景,摹写女郎情态。
大量收录温庭筠词的《花间集》,在后世词人心目中,具备典范地位,是被效法师法的对象。后世文人继续写作“代言体”(男子作闺音)作品,就再正常不过了。最后,男性文人作闺音,含蓄柔婉,可以帮助文人在坚持自我的同时,避免尴尬,化解风险。手握重兵,权倾一方的节度使李师道,爱赏张籍之才,有意拉拢后者。张籍拥护中央政府,不愿从命,又不好直接拒绝,便以一首《节妇吟》,抒情言志。
开头便含蓄指出,对方的做法有点不妥当,“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勾搭有妇之夫,有点不地道。然而,自己还是挺感激,“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一般读书,只读这类版本便可。】只是还是要拒绝你,比较自己丈夫实力雄厚,“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继而,再对方的美意,表示感激,“知君用心如明月”,但自己还是愿意作节妇,“事夫誓拟同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