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农村没有时钟,老辈人说可以根据月亮高度判断时辰,这是如何判断的呢。古代的时辰是根据太阳所处的位置来判断的,那么赶上下雨、阴天我们就看不到太阳了,就无法判断时辰了,五、辰时“辰时”是十二时辰中的第五个时辰,是指上午7点到9点这段时间,又叫“早时”等。
1、古时候判断时辰晴天看太阳,那雨天怎么判断时辰呢?
古时日晷和圭表都是用太阳的影子来计算时间的,可是一旦遇到阴雨天或着黑夜的话,这两样东西就会失去作用,那在阴雨天古人又是怎样计时的呢?漏刻为了不受太阳的影响,在阴雨天也能准确知道时间,古人发明了“漏刻”这种计时工具。就是在一个大水壶里装满水,水壶的底部有一个小孔,再在水壶中间立一个标有刻度的尺子,这样随着水慢慢滴出,水平面慢慢下移,就可以从桶中刻度尺上读出时间,
在当时漏完一壶需要大约15分钟,这也是我们现在把15分钟称为一刻钟的由来。可是,这种计时工具有一点很不方便,那就是要有一个专门在漏壶旁边,等水流完了再往里添水的人,非常麻烦,要是这人开个小差,忘了添水,那不是要搞错时间了。后来人们经过改进做出了多个漏壶叠加在一起的漏刻,这样一天只要加一次水就够了,香篆钟在唐代时期,宫廷中流行一种燃烧香来计时的方法“香篆钟”。
它是一种用黄铜做成梅花形状的盘在,盘子内的梅花有五个花瓣,在每个花瓣上缠绕一圈盘香,然后点燃香,看香燃烧的多少来计时,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很常见。大明殿灯漏这可是一个高大上的计时工具,是由明代科学家郭守敬发明的,它的内部是由复杂的机械结构组成,从外观上看却十分的有意思,有点像古时用的走马灯。它的外观上部有十二个木人,每个木人都手执一个时辰木牌,当某个时辰到来时,它们就会在四个方向的门内执牌报时,
门内另有一个木人用手指着刻数。在灯漏的下部四个角的位置,各有一个木人手执“钟、鼓、钲、铙”,一刻鸣钟,二刻击鼓,三刻击钲,四刻击铙。在时初、时正时这些响器也要鸣响,产生这些动作的机构都隐藏在柜子里,用水来做动力驱动它们。五轮沙漏由于漏刻是使用水来计时,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北方,冬天天气比较寒冷,会影响水滴漏的速度,于是后来又衍生出了”沙漏“这种计时工具,
其中最著名的是詹希元创制的“五轮沙漏”。它的流沙是从上端的漏斗形的沙箱流到初轮边上的沙斗里,从而驱动初轮,以此来带动各级机械齿轮祖旋转,最后一级齿轮带动在水平面上旋转的中轮,中轮的轴心上有一根指针,指针安装在一个有刻线的仪器圆盘上转动,以此来显示时刻。这种显示方法与现代时钟的表面结构几乎完全相同,真是为古人的智慧感到震惊啊!此外,詹希元还巧妙地在中轮上添加了一个机械拨杆装置,以此带动两个站在五轮沙漏上击鼓报时的木人。
2、以前农村没有时钟,老辈人说可以根据月亮高度判断时辰,这是如何判断的呢?
以前农村没有时钟,老辈人说可以根据月亮高度判断时辰,这是如何判断的呢?小时候我见过爷爷记录的小本本:大嫚某年某月某日辰时,大儿某年某月某月午时,二嫚某年某月某日子时,二儿某年某月某日卯时,爷爷奶奶共有七个子女,都是如此的记录下来了出生年月生曰时辰,当时真是觉得神奇,我记事的时候,家里就有挂钟了,那种老式的需要手动上弦,走起来“嘎答嘎答”有声音。
上面明确有时针,分针,明确记录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更替,哪有什么辰时,午时的,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一头雾水。后来问过母亲,才知道过去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辰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个小时为一时辰。
表示十二时辰的十二个字与十二生肖相结合,便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爷爷的记载是根据农民多年的经验累积,晚上出生的孩子,以北斗星永远在北面为方向标杆,从东而来的三颗星星(究竟是哪三星,谁也说不清,据说离得最近呈三角形排列最亮的三颗)往西方落下去,以三星在哪个位置,以判断出生的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