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接连三问,又是剩女又是孤独终老,多少让人不舒服。如果一个人孤独终老,他在40岁,50岁和60岁时,分别是怎样的心境,孤独终老,一个人,诺大的房子,或窗外阴雨绵绵,或北风呼啸,或平日生活,或年节夜晚,除了凄凉还是凄凉,孤独可以说是人生中,一个显浅而深刻的认识和哲理。
1、为什么剩女越来越多?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很多人会孤独终老吗?
这接连三问,又是剩女又是孤独终老,多少让人不舒服。我想说人终究都要老,孤与独,难说,一定要看修心养性修为养德,我不太想说剩女,权且换成未婚女性?一、大学专业女性扎堆,有的一个班只有一个男生,有的一个班一个男生都没有,大多独生子女,上小学到高中忙于学习,到大学又缺少和男孩子打交道,少了一些观察交流判断了解男孩子们的行为性情本质,从而不会恋爱。
二、学制较长,耗费女孩美好春光,大学本硕博毕业,女性的年龄达到22-31岁不等,造成部分女孩在婚恋市场上的弱势。三、工作环境工作地点集中大城市,远离从小生活熟悉的人群,生活方式处事态度都需要花费一些时间融入,埋头苦干工作,站稳脚跟,处理好领导同事关系,又要得一些时日,四、异地恋马拉松长跑无疾而终,一些女孩非常被动,身心俱惫,被迫单下不在少数,修复受伤的心灵走出阴影走出困境,这个时间一般不会短。
五、外地女孩被当地歧视,远离自己熟悉的人事圈,父母亲戚朋友同学派不上用场,大大缩小了交友范围,六、社会相亲,婚介的花样办法层出不穷,变幻莫测,虚拟高富帅白富美,灌输寻找完美灵魂伴侣的择偶标准,使他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把未婚青年引诱成为摇钱树。七、配合医院妇产科收割女性,夸大宣传30岁以上女性生小孩的风险,生小孩的能力,
见过前面一系列的骚操作,不少女孩不知不觉迈入30岁大关。八、传统习俗,普遍女孩家长坚持认为,女要上嫁,男会下娶,以前的上下特指经济,现在基本专属年龄,九、计划生育孩子减少,将近2亿的独生子女,从小被隔离养育,自我意识彰显,自私自利,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付出忍让,受不住一句不符合心意的话,不懂怎样与异性相处,各有个性,奇葩男孩女孩比比皆是,也是婚恋的最大拦路虎。
十、有房有车有存款,有颜有貌有身材,工作薪酬,父母养老,各种要求,高额彩礼,望而却步,不单能婚才怪?十一、离婚率居高不下逐年攀升,婚内各种恶性杀妻案件,也是女性恐婚恐育的当头一棒,十二、静候观望,总觉得有白马王子出现,时间悄悄地从身边溜走,一年又一年,转瞬即逝。十二为一轮回,个人观点,原因千千万万,岂能尽数,婚姻不是人生的必选项,符合自己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人生,最大的人生赢家?最后希望各位友友补充指正,
2、一个人孤独终老是什么感觉?
我身边就有数个终身未嫁未娶的人。我感觉他们前半辈子的人生,过得普遍比普通人要过得的好,首先自己的工资自己一个人花,没有生儿育女的艰辛生活,一个人吃饱全家饱,更没有夫妻之间的吵吵闹闹,生活平静如水,没有诸多的烦恼与忧愁,生活过得悠闲自在,逍遥惬意。而到了四十岁以后,我感觉他们的生活没有普通人过得好,因为普通人除了忙工作,就是忙家庭、忙孩子,没有太多的精力有外交应酬,
而他们无儿无女,精力还旺盛,想串个门、聊个天,都没有地方去,因此,生活过得很不充实。到了五十岁以后,普通人大部分都身心解放,开始与同学、老朋友聚会,其乐融融,而他们由于长期安静孤独地生活,其性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喜欢安静,融入不了人群,甚至没有生活的磨砺与打磨的体验,没有付出的艰辛,与他人没有共同的语言,甚至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变得古怪离奇,大家认为不是问题的事,在他们的眼里看了都是事,小题大做。
因此,他们的人生,已经在逐步走向被人孤立化的边缘,融入不了社会大众化的群体,六十岁以后,由于无儿无女,生活甚是寂寞无奈,有病得自己扛,有苦没有地方诉说,长期的孤单,形成性格孤僻古怪,与人们没有共同的人生体验,就无法融入群体,与众人没有合拍的人生感悟,人们又往往不愿与他们的幼稚而抬杠较真,自然而然地纷纷疏远了他们,孤立了他们,他们只好独守空房,寂寞无助的度时日,空落落的寂寞独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