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没有鬼?也真不好说,要说有鬼现在说叫封建迷信,可是搁在解放前还是有些解释不通的灵异事件,我说说我外公给我讲的他小时候遇到的事,咱就全当听听吧! 我外公生于1923年,家里是我们当地的大户,家里做毛笔的,做的毛笔在我们当地很有名气,家里雇工人最多的时候六七十人,我外公说他看到过一次红灯,说是他大概十一二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外公的爷爷让他去另外一个村子让人家商户来取毛笔,人家订的货,因为路远,我外公天不亮就出门了,还满天星星,那时候没啥大路,都是地里面的小路,没多宽。
走到一片麦田里,本来他就害怕,心里不踏实,突然在他前面麦田里突然飞起一盏灯,飞起一丈多高,迅速变大,我外公说变的跟个竹篮子那么大,红色的,照的路边麦苗的露水珠都亮闪闪的,我外公吓得大喊着撒腿就跑。他说他越跑越觉得后面有人追似的,一路没停跑到人家那客户家,那客户说让我外公先回去,人家过一会儿就去,我外公说啥也不敢自己回去了,等到半晌午跟人家客户一块回去,等到了看见灯的地方,我外公跟那客户一起去起灯的地方看了看,啥都没有,就是普通的麦田。
我本人是无神论者,但是为什么还是会对鬼怪感到恐惧?
曾经,半夜经过郊外的小树林回家,一边是野地,一边有几座旧坟墓。进了树林,总感觉身后有响动,还有被窥视的感觉,越来越害怕。最后,我心一横,一咬牙原地站住,闭上眼等着。心想:我倒看有什么古怪过来!捏着拳头等了几分钟,再睁开眼一看,虽然时深夜的野树林,其实清清明明,敞亮得很,什么古怪都没有。人需要战胜的,不过是自己内心的软弱罢了。
为何会有“活见鬼”这一词。难道发明这一词的人有过亲身体验吗?
“活见鬼”是明代冯梦龙文学作品《古今谭概》的篇名,现在多用作出现了不可思议事情时的感叹语言。看名字是个恐怖故事,实则情节颇为有趣。“活见鬼”并非亲身体验,或者可以说是一种虚构的体验。这个故事并非宣扬神鬼志异,相反是告诉人们干什么事都不能疑神疑鬼,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毕竟冯梦龙思想受王阳明影响颇深,王阳明可不信那玩意。
原文: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译文:有一个人赴宴后深夜回家,正赶上天下大雨,就撑起伞来遮雨。
看见一人站在路旁房屋的滴水檐下,那人跑过来一下子钻到了自己的伞下,和自己一块走起来。走了好一阵,那人也不说话。他怀疑是鬼,就用脚撩试,正巧没碰着,更加害怕,于是用力把那个人挤下桥去,撒腿就跑。这时正是做糕的人清早起来的时候。他赶紧跑到糕点铺门口,告诉大家自己遇见鬼了。不一会儿,又见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跌跌撞撞地跑来,大喊着“有鬼”,也跑进做糕人家中。
农村老人说,夜路走多了总有一天会碰到鬼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
我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婆家村的事(不能说真实名字吧?)就说姓吧。大集体的时候,姓杨的当生产队队长。姓董的小伙子生病了,肚子疼,请了一天假,我们村的医生检查说是有蛔虫了,让他吃了一袋"蛔虫丹‘’第二天,姓董的肚子还疼。医生又让他吃一袋,嘱咐他说喝点蜂蜜,再休息一天。可那个杨队长说什么也不批准他的假了,说再不上工就扣他工分……董小伙只好去上工了。
干了半天,下午肚子突然疼厉害了,在地上打滚!大队主任叫了八个人,绑好了担架,抬着他去医院(那时候只有牛马车)。出了村子不远,小伙子死了。蛔虫有从鼻子和嘴爬出来的。十多年过去了,杨队长去董小伙坟边的松树上摘松树塔卖。太阳快落山时,有人听他大喊大叫,跑去看他怎么了,杨队长说,是死去的姓董的小伙把他的腰打坏了,说是报复他来的!跟前果然有一根光滑的杨木棍子……后来,拖拉机把他拉到医院检查,腰有好几处瘀血,肿得老高!他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性董的打他的全过程!连衣服鞋帽都说对了(姓董的死时他没去)。
现实中没有真实的鬼魂存在,那为何在世界各国文明中都有类似鬼或者亡灵、地狱、灵魂等概念的描述?
科学证明不了的事情只能用灵异鬼魂来解释了。计生委姜主仁讲过一件奇事。他姑姑80多岁那年,病了,不吃不喝不说话,光知迷糊着睡,叫也叫不醒,家人认为不行了,把抬到地下床上,给穿上送老衣服,一家人围着等老人咽下这口气,可一连六七天老人还这么个样,家人给姜主任打了个电话,那时计生委都配有医生,姜主任就领着个医生去了,医生去了看了看也说不上咋回事,问家人老人这些天大没大便,家人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