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7日或8日迎“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此时节不仅天气炎热,也多阴天多下雨。大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每年7月22日或23日迎“大暑”。此时节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每年8月7日、8日或9日迎“立秋”。“秋”指暑去凉来,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处暑:“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
”每年8月23日或24日迎“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就要结束。白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每年9月8日前后迎“白露”。这也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每年9月23日前后迎“秋分”。立秋是秋季的开始,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故称秋分。
这一天,昼夜在春分之后又一次平分。从秋分以后,白昼短于黑夜,日甚一日,直到冬至。寒露:“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每年10月8日或9日迎“寒露”。如果说白露是炎热向凉爽的过渡,寒露则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霜降:“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每年10月23日前后迎“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作物、草木开始泛黄、落叶,进入了“千树扫作一番黄”的暮秋、残秋和晚秋。
立冬:“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每年11月7日或8日迎“立冬”。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此时节,朔风起,地始冻,水始冰,天气一天天变冷。小雪:“久雨重阳后,清寒小雪前。”每年11月22日或23日迎“小雪”。此节气内,气温走低,天气更冷,降水状态由雨变成雪。大雪:“小雪封山,大雪封河。”每年12月7日或8日迎“大雪”。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每年12月22日左右迎“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所以冬至在我国历代也称为“日短”“日短至”“日南至”。自冬至开始,我国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即人们常说的“进九”。小寒:“小寒已近手难舒,终日掩门深闭庐。”每年1月6日前后迎“小寒”。
二十四节气时间是如何定的?
中国二十四节气时间是依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的天文气象变化规律而定的。全年即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其中,每月的头一个节气称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古代人是怎么确定每年24节气时间的?
古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出全部的24个节气,最早实际上只先定出4个节气,就是:冬至、夏至、秋分、春分,合称“二至”“二分”。方法说来简单,但也蕴藏着科学道理,这就是——看影子。更准确说,就是观察正午太阳高度。在北半球,冬至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正午日影最长,实际上是因为太阳光最“斜”;而夏至这天正相反,白天最长、夜晚最短,正午日影最短。
冬至日影示意图 夏至日影示意图《周髀算经》中说:“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 夏至之日晷尺六寸”,就是描述冬至和夏至时日影的不同长度。而春分和秋分都是白天和夜晚等长,不同之处在于,春分之后,昼渐长而夜渐短,直至夏至;而秋分之后,昼渐短而夜渐长,直至冬至。春分秋分的日影长度也可以推算出来。古人观测日影,一开始是观察自然物的影长,比如高山、树木、房屋的影子的变化。
后面逐步升级为“立竿测影”,就是专门竖一个固定长度的竿子,把它的影子在地面上标示出来,用来测影长、看时间。这个专用的竿子叫做“表”,就是我们现在用来看时间的“表”字。而表的影子叫“景”。古代有专门的官职来负责测影这项工作,而测影的竿子也不能随便树,有着特殊含义。我们后来说的华表,其实就是上面有图腾的表,被视为中华的象征。
“表”一方面可以定时辰,从日出到日落,定出一天内的时间,这个功能后面发展为日晷。故宫太和殿前左摆放我国传统的赤道式日晷另一方面用来定时令,就是观察正午日影长度的变化,用来确定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后面进一步细分到二十四节气,同时还能测出回归年的长度。这个功能之后发展为土圭之法。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存放的明制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