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按农历来定,但不是按阴历来定。自古就有清明节,为何我感觉清明节是按照阳历算的而非阴历,我国民间使用的的农历包含了阳历和阴历,农历就是阴阳历的合历,有人对农历,阳历,阴历,公历总是分不清弄不明,所以常弄糊涂了,以为农历就是阴历,阳历就是公历,农历是我国特有的,公历就是外国的,进口的,是舶来品,这样理解是有错误不对之处的。
1、既然清明节是按农历来定,为什么每年总是阳历的4月4号或5号呢?
高大上的复杂解释估计不是题主想要的答案。我来简述一下:农历不等于阴历,清明节是按农历来定,但不是按阴历来定。我们看到的初一十五那是阴历法则(月亮规律),所以我们的农历从表面上看是阴历,或者说主线是阴历,但是,农历同时兼顾保留了二十四节气,这是阳历法则(太阳规律)。所以农历是阴阳合历,清明属于二十四节气,节气是按太阳规律确定的,所以对于初一十五的阴历法则来说是不固定日期的。
2、清明节不是4月5号吗?为什么很多人说4月4号清明节?
很多年轻人,居然身为一个中国人,都不知道清明节是按阳历还是阴历算的!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不按阴历,也不按阳历计算,是按我国独有的二十四节气来计算的,那有些人就问,好多节日都是固定的阴历啊,比如端午啊、七夕啊、中秋啊!至于为什么清明节不计阴历,实际上是因为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而清明则是在阳历中一般都在4月5日前后,却不能以确定的阴历日期为准,准确来说就是春分之后的第15天,春分之后的第15天,春分之后的第15天(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是个一成不变的死数)其实这二十四节气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历法!是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骄傲!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天文学和自然科学上的宝贵科学遗产。
3、清明节为什么过的是阳历而不是农历,传统节日不是应该过农历的吗?
我国民间使用的的农历包含了阳历和阴历,农历就是阴阳历的合历,有人对农历,阳历,阴历,公历总是分不清弄不明,所以常弄糊涂了,以为农历就是阴历,阳历就是公历,农历是我国特有的,公历就是外国的,进口的,是舶来品,这样理解是有错误不对之处的,我国历来重视对天文地理的观察和考究,在几千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夏历“那时对日月的运行规律就有所掌握,只是无法做到今天这样详细完备精确而已。
阴阳历的叫法,也是我国的传说特色,以太阳为的阳,月亮为阴。以太阳运动变化规律而创造设计了二十四节气,这就是农历中的阳历,也即是说,农历使用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观察太阳运行规律而得来的,不是以月亮运行规律而得,所以二十四节气与阴历没必然的联系关系,是阴历硬要往二十四节气靠拢经阳历上凑的,阴历就是以月亮朔望圆缺盈亏变化规律而制定的历法,体现的是月变规律,朔必是初一,望是十五。
古人习惯于用阴历记日月,因为更形象,体现月变更明显易识,而轻了阳历,只在年季变上重阳历以利于农事,故而传统节日多以阴历定之,阳历重年,体现了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反映了冷热寒暑,农耕必得依阳历,但平时又习惯用阴历,阴阳历是有很大差别的,作用不同,计法不同,但又要拉近,只好让阴历就阳历了,所以阴历要闰月,19年要七闰。
4、自古就有清明节,为何我感觉清明节是按照阳历算的而非阴历?
谢谢邀请!自古就有清明节,为何我感觉清明节是按照阳历算的而非阴历?✍【本文原创】如果要正确回答题主的命题,本人认为应该弄明白什么是阴历和阳历的含义,在很久的我国古代(也许可以说是两千年左右的历史),就有很清楚的记载及解释。阴历——在汉武帝太初年间,邓平等人创制的《太初历》,又称为《八十一分律历》,他将一日分为八十一分,为便于从《四分历》过渡到《太初历》,又使之更接近于实际天象,他们在推算的过程时,采用‘’先借半日‘’的办法,先借者谓之‘’阳历‘’,不借者谓之‘’阴历‘’,形成大小月相间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