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平年一年12个月共354天左右,与回归年差11天左右,每隔二三年安插一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一年十三个月共384天左右。如何设置闰月,是根据24节气来确定的,说的闰月是指阴历,不是阳历,也不是干支历,闰月是人为造出来的,是为使阴历配合阳历而有必要设置的。
1、古时候人怎么知道闰月的?
古人传下有润月年,这是古之贤圣的英明,伟大。阴历的月份是按月亮的朔望为一个月,月分大小尽,大尽三十天,小尽二十九天,按春夏秋冬为四季,一年十二个月,全年三百六十天。四年多出一个月,若只按十二个月为一年,便破坏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規律,所以就有了润月年,润哪个月也是有一定之規的,不是乱润的,比如今年润四月,是在三月里有气无节,所以要润两个四月。
农历的二十四节气,节是节,气是气,一年有八个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为节,其余十六个是气,凡到润年只要是没有节的月份,下个月就要润两个月。今年是润年,全年是三百八十四天,正合易经复卦的三百八十四爻,你说中华的老祖先神奇不神奇,伟大不伟大?中华的古文明,古文化是世界之最,哪个国家也比不了!。
2、闰月是怎么设置的?
我国的农历是调和阴历与阳历的关系,兼顾月亮绕地球和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而制定的一种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月是以月亮绕地球运行周期朔望月为准的,农历年的长度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回归年)为准的。但是,一个回归年是365.2422日,这个数比十二个农历月的总日数要多,又比十三个农历月的总日数要少,因不能把一个农历月划分于不同年份。
也不能固定地把十二个农历月或十三个农历月作为一年,因为这样做会使农历年和季节不相符了,比如农历固定每年都是十二个月,则一年只有354天左右,而比回归年相差11天左右,如果每年都提前11天左右过年,那么今年是在冬天过新年,若干年后就要在夏天过新年了。如何设置闰月,是根据24节气来确定的,24节气为农历中所特有,反映的是太阳在天球上的视位置,属于阳历范畴。
太阳在天球上沿着黄道作周年视运动,以春分点为零点起算,每移动黄经15°叫做一气,一年共有24气,所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已考虑到这一点,在编制农历时,为使每月中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如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是整夜明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年的寒暑季节变化,就采用“置闰月”的方法,在十九个农历年当中有十二个平年,每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年十三个月。
农历以月亮朔的时刻所在的日期作为每月的月首,朔望月长约29天半,因此有的月份29天,叫做月小,有的月份30天,叫做月大,农历平年一年12个月共354天左右,与回归年差11天左右,每隔二三年安插一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一年十三个月共384天左右。这样,使得农历年的平均长度和回归年的平均长度基本相符,这就是农历设置闰月的缘故,
3、为什么会有闰月?
为什么会有闰月?那就要先了解阴阳历法的不同。二O二O庚子年,阴历就有闰月,是闰四月,变成这年有十三次月圆,阴历有十三个月,有384天,比平时阴历年多了一个月,我国使用的历法有点复杂,不但使用世界公认公用的公历(阳历),也同时使用许多国家不用的阴历,干支历。我们平时说的用的农历,是阴阳合历,说的闰月是指阴历,不是阳历,也不是干支历。
我国在夏朝时就使用夏历,夏历就是阴阳合历,也即是在夏朝时,我国就创制有了阳历与阴历。阴历阳历是两套计算不同的历法,阳历是以太阳运行规律特点而制定的,阴历是以月亮运行规律特点而制定,阴阳历各有计算法,各有特点,阴历重月,只反映月亮运行周期,了解月朔望圆缺盈亏特点,阳历重年,阳历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特点,形成四季变化更替,寒热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