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亲兄弟姐妹容易反目成仇,怎么从哲学角度去理解这其中的根源?
我觉得大部分是因为钱或者别的利益上的冲突,其实根本上还是钱的问题。我和我妹妹就是如此,她读技校时她的学费我是有出钱的,因为父亲和我商议过了,没有我帮忙承担,他难以承担弟弟妹妹的学费、生活费我也答应了。妹妹去读的是会计。三年半时间里我除了出一部分学费还偶尔寄点钱给她零花。后来要出来深圳找工作说需要体面的衣服也寄了钱给她买。
租房子住的,工作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老爸给的钱花的差不多了,打电话给我,让给钱我给了。她那时感动的说:“姐以后等我拿工资了每个月给你钱,最少给一百一个月。 ——那时候是2004年我的工资也才八百不到。听她这么说还挺开心的,不是说想她的钱,是觉得她懂事。”后来她安稳下来了,交了男朋友,我挺难过的,因为她一次也没有实现过她的诺言,更让人伤心的是,她习惯性的索取,好像我的给予是应该的 ——那次她的手机在去上班的公交上给偷了,她不是自己掏钱去买而是打电话给我让我转账给她买手机。
她在深圳做会计明明工资比我多一倍我还不想她的钱,她到理所当然的问我了。我气的不行。又不敢直接说她,我把电话挂了。后来还是告诉了我母亲。我母亲从中调和我们才又相安无事。在后来,去年她回了老家找工作,安稳下来后想买车,问我借钱。我觉得车就是个交通工具没有必要买那么好的,没有必要借债去买。她就没在问我,没过两个月公司说出国旅游,她又心动了又问我借钱去旅游。
我理解不了这样的消费观念。我觉得借钱去旅游不应该。有能力的时候在去,要量力而为。她不高兴了发了长篇幅的文字说我,没有一点姐妹情。还说以后不和我做姐妹了。我想回复她说我对这件事的理解的,结果人家把我删了。我由得她,不问不解释。我在酒楼上班过了年,年初三才回家,我们之间除了最基本的打招呼在没有说过别的话。
一直到我两个多月前回去结婚办酒,她又加入了买保险的行列才加上了我。后来因为每天要拉一个人嘛才加的我,我不出声由得她,还没过几天她又要我去县城成为她的保险特邀嘉宾去听演讲会。我当时因为做了稽留流产没几天在加上也不喜欢这种事没去。她很生气,但这次没有把我拉黑而是在朋友圈指桑骂槐的骂我。我还是选择了沉默。我们性格不同,消费观念不同,我觉得轻易不要问人借钱,除非买楼或者生病没办法,别的就量力而行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