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义上讲“春节”在我国起码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在商朝便已经存在的一种习俗;但是从狭义或者说准确层面来说,“春节”的诞生应该汉代时期,全国改用“夏历”为国家历法,才是我们现在“春节”最早的形态。那么问题来着,这中间一千多年的间隔,是怎么回事呢?这我们还得从春节最原始的形态说起。在最早的时候,“春节”是在百姓收拾庄稼后对天地、祖宗的祭祀活动之一,随着时间的发展,祭祀逐成为固定的节日,又因朝代的不同以及使用的历法不同而时间不同。
比如在先秦时期,夏朝以现在的一月为正月,商朝以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又以十月为正月。并且这天也不叫做“春节”,而是叫做“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朝,汉武帝改太初历,后又开始使用夏历(什么时候用已经不可考究),规定一年十二个月,并以一(正)月为一年初始,这个时候中国人才在正月过“新年”。
而夏历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农历,所以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春节的开始是伴随着历法的改变而改变的,虽然历史中间也经历了其他的历法,但是最终还是夏历(农历、阴历)流传了下来。到了民国之后,虽然我们引进西方的公历,但是“春节”还是以夏历为准的。这里有个有意思的事情,在清朝的时候“春节”叫做元旦,但是公历引进之后每年不是有两个元旦了么?于是公历新年改为“元旦”,而夏历新年就有了“春节“一词。
过年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过年贴春联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谢邀答。我国过年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上古人们用燃着烈火,燃放爆竹驱赶年魔而形成。发展到今天丰富多彩的隆重的年庆祝重大节日文代。这个庆祝活动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有美食特色的乡土馨香,是全国性,全民族自发的积极参与的过年节日。过年贴春联相传是从五代十国时期开始的。当时由蜀国人孟昶把字刻在桃符上:《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是第一副春联。从桃符刻字发展到写春联贴春联的庆祝节日的文化形式。到唐宋时期春联文化发展到鼎盛高潮。又叫对联,盈联。有回文联,顶针联,藏字联,藏名联等。我国联文化渊源流长,古老文明灿烂多彩遍及全国各个领域和阶层。有美好的发展前景。春联细腻的显示着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语言精练流畅,字体多样优美,字数相等对仗,音律跌宕起伏,铿锵有力。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起源是什么?是从哪个朝代开始有这个节日的?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在秦朝时已出现。起源和其他节日相同,是祭祀。汉武帝时被定为"元宵节",古时宵和夜同义,因此也叫元夜。传说中周勃灭吕后就在正月十五,还政刘氏,所以汉武帝对这一天非常重视,每年外出与民同乐。司马迁创建《太初历》,这一天为重要节日。这一天晚上祭祀主持宇宙一切的神仙:"太一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节时间越来越长,汉一天,唐三天,宋五天,明初八点灯,十七落灯,整整十天。与旧历年相连,白天为市,夜间燃灯,有各种动物造型灯,龙、虎、免等,有故事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工艺精巧,规模宏大。特别是"花树"高二十丈,衣以绮锦,飾以金银,燃五万盏灯。隋时有大型歌舞演出,演员达三万人,演奏乐器者一万八千人,戏台长达八里,观众不计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