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罐子里存放的腊肉和腊猪蹄。有了这几样,这个端阳就过得很不错了。家里养的黄鳝除了留着吃,给儿女亲家送去这是必须的。这个习俗叫“送端阳”。送的东西就是黄鳝、皮蛋,特别讲礼的人家也送月饼之类。送端阳和送中秋大致相同,只不过端阳多了黄鳝这样东西。一般人家过端阳,再忙也会一家人吃喝一顿。桌上总是油炸的汤圆堆得像座小山,从街上买回来的糖包子肉包子,咬一口,那糖汁都顺着嘴角流下来。
屋子里一家人其乐融融,门楣上草艾飘香。这样的气氛似乎与纪念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毫不相干,其实不然。中国人传统的节日,没有哪一个跟吃喝团聚能够分得开。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节日,善良的人们总是希望能够拿出最美好的东西,来表达对祖宗先贤英烈的崇敬之情。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舟不就是为了告慰忠魂,祭奠英烈吗?那插在门楣之上的薰像艾草不就是期盼着激浊扬清,乾坤朗朗吗?龙舟竞渡快如飞接驾屈子故里归但愿清气满乾坤忠烈英魂万世垂一个节日,让人联想起一个悲壮的故事,记起一个伟大的名字,这个节日就很值得一过了。
端午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年年如是,勤劳朴实的人们年年敬仰,年年祭拜,于是这爱国的种子就会永远根植于心,千秋万代生根发芽。最后要说的是,我们家乡的过端阳,不止限于农历五月初五,初五这天叫“大端阳”,接下来的十五叫小端阳,到了月末二十五就叫末端阳。我想这样过节,大概还是因为五月正忙,人们哪怕再往后挪一挪,也要把这个节日过好。
老话“过了夏至节,夫妻各自歇”,与五毒月、九毒日有关系吗?
农村老话传说的,一年两至的当中区别是冬至和夏至,两个至是返道而行的,於是就遗传出这么一句流言:冬至至长,夏至至短,很多人还未知其原理。每年二十四季节当中的白天黑夜都在变化着的,论其长短是以白天天亮着的为道论,反则就是晚上黑着的黑夜,为什么说冬至至长呢,其因为在冬至一天后,亮着的白天会以每天长出分把钟地加长到夏至的天,夏至则反行至冬至。
过了夏至后大概就是农历的下半月了,古人云 :五月不下要下几天,六月不干要干几天,就说明了五月的雨水非常的足多,要比一年中任何一月的都足。由于雨水足够多,空气就很潮湿,这就牵涉到千千万万的事了,比如注意危害着人的身体健康等问题。这就牵到扯人间伴侣中更要注重保护自己的身体了,因为气候空气很潮湿,夭气又很炎热,但不能光着被子唾觉,再热也要用一床薄帕单盖着,夫妻生活更加要注意维护了,倘乎疲卷了忘了盖被子,被潮湿空气侵袭时久就会得到严重的疯湿疾病,那是很难根治的。
题者提到的毒月,已经现错了未修改,根据古书记载应该是霉月,不是毒月,是毒月那还得了?那是五月雨水多而引起空气很潮湿,什么东西物条摞着就很容易受潮发霉生霉,所以就把五月称之为霉月。今年是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入霉,经至六月初二为出霉,历程一个月零四五天,过后空气就逐浙恢复干燥了,所有古遗传有六月六晒龙袍和龙晒骨的佳话,意思是说出霉了空气转干了,入霉期受潮的物件就可晒干着保存了,如果示经过这一番的周折翻晒,受潮湿着不干的东西物件就容易霉烂掉了,普通便宜的东西到不说,若是贵重物件霉烂了就太可惜了。
农村俗语:“男怕五月,女怕腊月”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有道理吗?
很多农村的俗语都反映了农民的生活情况,也告诉着后辈什么时间就要干什么事情了。那么“男怕五月,女怕腊月”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为何都怕这两个月呢?老农就来说说这个问题。农村俗语:“男怕五月,女怕腊月”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有道理吗?要说为何男怕五月,大家想想五月是正在进行什么工作就知道了,如今已经是三月份了,可以说过了惊蛰就是农忙的季节了,这个时候都是要进行播种工作了。
可以说到了五月份的话,在南方就是进行插秧了。男人不仅在这个时候要犁田,更是需要插秧,都是在赶农时,反正这个时候男人是最累的,又是插秧还是需要种菜的,干过就知道多么辛苦了。所以就是更加怕五月份的到来了。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在五月都是农忙时节,南方忙着种水稻,而北方就是种着小麦。虽然现在已经有了机器可以帮忙,但有一些还是需要人工来种植的,所以在以前男人都是怕五月的,真的是又忙又急的。
至于说女怕腊月,说的就是腊月女人需要干的事情特别多。可以说到了腊月虽然是农闲时候了,但是女人却还是歇不住的,这个时候都要赶着帮家里的孩子做新年的衣服,可以说是夜以继日工作的。到了腊月红白喜事特别多,她们又得跑来跑去帮忙洗确做饭什么的,一点都是闲不住的。可以说在家自己的活都干不完了,还要去别人家帮干活的,真的可以忙得飞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