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这段话里面有很多比喻,这些比喻常常和书写书法联系起来。比如横画常常被他们看作是“列阵之排云”;戈被看作是“百钧之夸发”;点被看作是“高山坠石”等等。这些类似的表述所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尽可能做到形象化。
形象化的表述是这些书法理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些书法著作大多数情况下都像一个经验高妙的老手在给新手传授知识的时候所写得经验帖。而这样的经验帖要么会夸大当时的困难,由此来显示自己学习不易和成就之高;要么会偏向于神秘化,将书法往不可捉摸之境地推进。这样就会使得书法迷信化。启功先生早年有本讲书法的书,其中就有一章专门说到这个问题,他也坦言自己写《启功给你讲书法》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大众,破除对书法的迷信和神秘感,让书法回归到书写的纯粹和本质。
但是,我们细想一下,古人之所以要说的那么“形象”,要用那么多比喻,也是有苦衷的。如果满篇都是写某一个笔画的时候要调锋、提锋,转折、偏侧等专业名词,一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这样的文章太过于乏味,没有可读性;二来,对于当时各个都是大文豪、满腹经纶的士大夫来说,不写得形象有趣一点,也不足以满足他们表达的欲望;第三点,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古代没有摄像机,没有照相技术,所以,古人为了尽可能地将书写书法的姿态、形式说清楚,只能采用这样非常形象化的说法,才能表述清楚。
所以,借助这些形象化的名词、讲法,我们可以更好的体会书法的书写。因此,像锥画沙、印印泥这样的书法名词也有着这样的作用。他们本身从字面意义上就可以体会到很深刻的书法意味,非常形象生动。从来源上考证,锥画沙、印印泥记载于唐代禇遂良《论书》中:"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 很显然,褚遂良在这里是从用笔的角度来引出“锥画沙”、“印印泥”这两个书写技巧的。
也就是说,这是两种书写状态。唐代蔡希综在《论书法》中进一步解释了锥画沙、印印泥内在含义,而且更为详细:仆尝闻禇河南用笔如印印泥,思其所以久不悟。后因阅江岛平沙细地,令人欲书,复偶一利锋,便取书之,险劲明丽,天然媚好,方悟前志,此盖草正用笔,悉欲令笔锋透过纸背,用笔如画沙印泥,则成功极致,自然其迹,可得齐于古人。
这句话是蔡希综讲述他自己如何领悟并且发现“锥画沙”“印印泥”内在含义的。蔡希综说他自己有没有想清楚这两个名词到底是啥意思,有一次偶然看到一片江岛上的沙滩,非常平整,于是他就像在这上面写字,正当他用草木棍子在江岛平沙滩上写字的时候,终于领悟到什么是“锥画沙”,什么是“印印泥”了。他说“悉欲令笔锋透过纸背,用笔如画沙印泥”。
显然,这是从笔力上对“锥画沙”“印印泥”做的分析。而实际上,锥画沙内涵比较好理解,印印泥就更为复杂一点。印印泥,这个名词里面有两个“印”。第一个“印”是做动词来理解,第二“印”是做名词“印泥”来理解的。当我们把刻好的印章印在印泥上面的时候,印泥上面就会留下很深刻的印章痕迹。这实际上就暗含一个比喻,我们写书法临摹字帖的时候,要像印章印刻在印泥上面一样准确。
“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这里藏锋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锥画沙,不是搞建筑用的沙子。书论中写的"沙″是吴人说的水中泥地,水边细腻而湿润的泥土,平整光滑。现代称"潮泥″。锥画沙,指用锥在"潮泥″上写字,痕迹中正,两侧细腻的泥匀整凸起,起止无迹,有书法藏锋效果。圆浑效果。在书法中,我们不但要中锋行笔,而且要逆锋行笔,使其有阻力。还要注意用笔锋部分书写,才能达到沉着、圆浑的锥画沙效果。
(如下图,虽然是"锥画石″,效果和原理是一样的。)另外,古人书论里说的如印印泥和锥画沙也同理,(如下图)。印泥是软的,印章压在上面,印泥会溢向线条两边,其状如铁犁耕田,如"锥画沙″。褚遂良《论书》称:"用笔当如锥画沙。″他将此笔法传授给陆彦远,既而在江岛画沙顿悟。《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载"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
自兹乃悟用笔用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以下图片为颜真卿书《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明拓本)颜真卿在明拓本《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谈到哪十二种重要笔法?一,"横″者。"皆须纵横有象″。二,"直″者。"必纵之不令邪曲之谓。″三,"均″者。"间不容光之谓″。四,"密″者。"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谓″。
五,"锋″者。"末以成画,使其锋健之谓。″六,"力″者。"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七,"转″者。"钩笔转用,折锋轻过,亦称转角为暗过之谓。″八,"决″者。"为擎,锐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以谓之。"九,"补″者。"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别点画旁救之谓。″十,"损″者。"趣长笔短、长使意气有余,画若不足之谓。